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大气现象论文--大气电现象(大气电学)论文

基于LF/VLF快电场的闪电精细化定位和通道电参量反演方法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引言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闪电定位方法和系统第16-19页
        1.2.1 磁定向法第16-17页
        1.2.2 到达时间差法第17-18页
        1.2.3 干涉法第18-19页
    1.3 闪电电场测量和分析方法第19-24页
        1.3.1 基于静电场测量的分析方法第20页
        1.3.2 基于工程模型的电场模拟第20-23页
        1.3.3 电场测量与闪电定位结合的探索第23-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试验与资料第27-43页
    2.1 低频电场探测阵列第27-33页
        2.1.1 站网布局第27-29页
        2.1.2 快电场变化测量仪第29-31页
        2.1.3 快电场测量值的环境订正第31-33页
    2.2 低频电场探测阵列闪电定位方法第33-39页
        2.2.1 电场波形匹配第34-35页
        2.2.2 脉冲匹配第35-37页
        2.2.3 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闪电脉冲定位第37-39页
    2.3 人工触发闪电试验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全脉冲识别的低频闪电定位方法第43-77页
    3.1 闪电低频电场的信号特征及定位难点第43-51页
        3.1.1 闪电辐射的多频段信号及低频探测的优势第44-45页
        3.1.2 低频闪电定位系统存在的问题第45页
        3.1.3 LF/VLF电场波形中的低频分量第45-50页
        3.1.4 LF/VLF电场波形中的高频分量第50-51页
    3.2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第51-56页
        3.2.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基本理论第52-55页
        3.2.2 本征模态函数的频谱分析:Hilbert- Huang Transform(HHT)第55-56页
    3.3 全脉冲识别低频闪电定位方法的提出第56-68页
        3.3.1 低频滤波第57-60页
        3.3.2 高频降噪第60-63页
        3.3.3 EMD带通滤波第63-64页
        3.3.4 波形匹配第64-66页
        3.3.5 脉冲识别—Hilbert变换第66-68页
    3.4 定位结果的对比第68-75页
        3.4.1 地闪个例第70-73页
        3.4.2 云闪个例第73-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一次致人死亡的多回击“晴天霹雳”闪电特征分析第77-89页
    4.1 “晴天霹雳”闪电第77-78页
    4.2 事件描述第78-79页
    4.3 资料和方法第79-81页
    4.4 闪电特征分析第81-87页
        4.4.1 雷击时间确认第81-82页
        4.4.2 闪电过程定位第82-84页
        4.4.3 回击电场波形特征第84-86页
        4.4.4 致死原因分析第86-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普适电场传输方程和三维传输线模型第89-109页
    5.1 垂直闪电通道的电磁场方程第89-90页
    5.2 Jefimenko方程和普适电磁场传输方程第90-97页
        5.2.1 Jefimenko方程的推导第91-93页
        5.2.2 普适电场传输方程的推导第93-97页
    5.3 传输线模型的三维拓展第97-103页
        5.3.1 一维传输线模型第97-100页
        5.3.2 三维传输线模型第100-103页
    5.4 三维传输线模型下的地闪回击电场脉冲波形模拟第103-108页
        5.4.1 一维地闪回击电场波形模拟第103-106页
        5.4.2 三维地闪回击电场波形模拟第106-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人工触发闪电回击电流反演第109-131页
    6.1 回击过程模型参数及闪电资料第109-120页
        6.1.1 地闪回击电流—Heidler Function第109-110页
        6.1.2 电流衰减函数和Kumaraswamy分布第110-117页
        6.1.4 闪电资料第117-120页
    6.2 反演方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第120-124页
        6.2.1 粒子群优化算法介绍第120-121页
        6.2.2 粒子群优化算法流程第121-123页
        6.2.3 传输线模型中的待拟合参数第123-124页
    6.3 人工触发闪电回击电流反演第124-130页
        6.3.1 基于一维传输线模型的反演第125-127页
        6.3.2 基于三维传输线模型的反演第127-129页
        6.3.3 反演结果讨论第129-130页
    6.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7章 闪电爆发式脉冲序列电流特征第131-149页
    7.1 闪电放电产生的爆发式脉冲序列第131-132页
    7.2 研究方法第132-139页
        7.2.1 RPBs中的脉冲构造方法第132-134页
        7.2.2 RPBs中的脉冲提取第134-136页
        7.2.3 RPBs中的脉冲电流反演方法第136-139页
    7.3 RPBs特征第139-141页
        7.3.1 RPBs波形特征第139-140页
        7.3.2 RPBs脉冲间隔第140-141页
    7.4 RPBs过程的电流特征及传输特征第141-147页
        7.4.1 RPBs传输特征第141-143页
        7.4.2 RPBs电流特征第143-145页
        7.4.3 RPBs与 NBPs、IBPs特征值对比第145-147页
    7.5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49-155页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49-151页
        8.1.1 全脉冲识别的低频闪电定位方法和应用第149-150页
        8.1.2 普适电场传输方程和三维传输线模型第150页
        8.1.3 人工触发闪电回击电流反演第150-151页
        8.1.4 爆发式窄脉冲序列通道电流反演和分析第151页
    8.2 论文创新与特色第151-152页
    8.3 存在的问题第152-153页
    8.4 工作展望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5-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海坨山冬季降雪云系垂直结构的综合观测和个例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中高纬度和热带系统协同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