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冬季云降雪观测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冬季云降雪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第2章 站点降雪特征以及仪器与数据介绍 | 第19-25页 |
2.1 海坨山区观测站简介和降雪主要统计特征 | 第19-21页 |
2.2 数据和仪器介绍 | 第21-24页 |
2.2.1 地面观测仪器 | 第21-22页 |
2.2.2 遥感观测仪器 | 第22-23页 |
2.2.3 飞机观测仪器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云雷达探测降雪垂直宏观演变特征 | 第25-33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云雷达数据回波衰减订正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3.2.1 衰减订正方法介绍 | 第26页 |
3.2.2 衰减订正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3.3 云雷达观测海坨山典型降雪个例分析 | 第28-31页 |
3.3.1 降雪天气形势简述和回波宏观特征 | 第28-29页 |
3.3.2 降雪垂直径向速度和速度谱宽演变特征 | 第29-30页 |
3.3.3 降雪云系退偏振比演变特征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和飞机观测降雪特征 | 第33-49页 |
4.1 引言 | 第33-34页 |
4.2 风廓线雷达观测降雪动力场特征 | 第34-35页 |
4.3 微波辐射计观测降雪水汽场和温度场特征 | 第35-36页 |
4.4 降雪前开展飞机云探测 | 第36-47页 |
4.4.1 飞机探测概况 | 第36-39页 |
4.4.2 飞机探测云中液水、冰水含量演变 | 第39-40页 |
4.4.3 飞机探测云中各类粒子总浓度分析 | 第40-43页 |
4.4.4 飞机探测各高度上云冰和云水谱分析 | 第43-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粒子(雨滴)谱仪观测降雪微物理特征 | 第49-65页 |
5.1 引言 | 第49-50页 |
5.2 降雪粒子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52页 |
5.3 降雪粒子谱特征分析 | 第52-62页 |
5.3.1 平均粒子谱分布特征 | 第52-56页 |
5.3.2 降雪过程谱参数演变特征 | 第56-60页 |
5.3.3 降雪谱数浓度函数拟合Gamma谱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6章 海坨山降雪过程的数值模式模拟研究 | 第65-97页 |
6.1 引言 | 第65-67页 |
6.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第67-68页 |
6.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6.4 降雪模拟结果分析 | 第70-95页 |
6.4.1 降雪过程主要形势分析 | 第70-82页 |
6.4.2 降雪云结构随地形分布情况分析 | 第82-89页 |
6.4.3 降雪云水成物及其微物理源汇项分析 | 第89-94页 |
6.4.4 降雪过程微物理量时间演变情况分析 | 第94-9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99页 |
7.3 讨论及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