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鲁棒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1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2.2 鲁棒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复杂网络理论 | 第19-27页 |
2.1 复杂网络概述 | 第19页 |
2.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 第19-22页 |
2.2.1 节点度及其分布 | 第20-21页 |
2.2.2 聚集系数 | 第21页 |
2.2.3 平均路径长度 | 第21页 |
2.2.4 其他特征参数 | 第21-22页 |
2.3 复杂网络类型 | 第22-25页 |
2.3.1 规则网络 | 第22-23页 |
2.3.2 随机网络 | 第23页 |
2.3.3 小世界网络 | 第23-24页 |
2.3.4 无标度网络 | 第24-25页 |
2.3.5 社团结构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模及鲁棒性 | 第27-35页 |
3.1 城市道路网络建模法 | 第27-28页 |
3.1.1 原始映射法 | 第27页 |
3.1.2 对偶法 | 第27-28页 |
3.2 多空间尺度下道路网络模型 | 第28-30页 |
3.2.1 基于路名尺度的道路网络模型 | 第28-29页 |
3.2.2 基于路段尺度的道路网络模型 | 第29页 |
3.2.3 基于社团尺度的道路网络模型 | 第29-30页 |
3.3 鲁棒性评估策略 | 第30-31页 |
3.3.1 鲁棒性概念 | 第30页 |
3.3.2 评估策略 | 第30-31页 |
3.4 城市道路网络鲁棒性评价指标 | 第31-33页 |
3.4.1 连通度及最大连通子图 | 第31-32页 |
3.4.2 网络连通效率 | 第32页 |
3.4.3 圈数率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道路网络拓扑特性及复杂特性分析 | 第35-47页 |
4.1 道路网络建模 | 第35-38页 |
4.1.1 沈河区道路网络数据 | 第35-36页 |
4.1.2 基于多空间尺度建模 | 第36-38页 |
4.2 道路网络的统计特征 | 第38-43页 |
4.2.1 节点度及其分布 | 第38-40页 |
4.2.2 聚集系数 | 第40-42页 |
4.2.3 平均路径长度 | 第42页 |
4.2.4 多空间尺度下的统计特征对比 | 第42-43页 |
4.3 道路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 | 第43-46页 |
4.3.1 自组织特性 | 第43页 |
4.3.2 小世界特性 | 第43-44页 |
4.3.3 无标度特性 | 第44-46页 |
4.4 对比分析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道路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 第47-81页 |
5.1 鲁棒性攻击策略 | 第47-49页 |
5.1.1 随机攻击 | 第47-48页 |
5.1.2 蓄意攻击 | 第48-49页 |
5.2 鲁棒性评价指标分析 | 第49-74页 |
5.2.1 初始网络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5.2.2 随机攻击结果分析 | 第50-57页 |
5.2.3 蓄意攻击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5.2.4 鲁棒性分析 | 第65-74页 |
5.3 沈阳市路网鲁棒性分析 | 第74-79页 |
5.4 道路网络优化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