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及通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IEC61850通信规约的开始应用与发展 | 第12-13页 |
1.3 阜宁地区电网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智能化变电站中的主要通信技术和标准 | 第17-27页 |
2.1 IEC61850内容概述 | 第17-18页 |
2.2 IEC61850标准的主要特点 | 第18-19页 |
2.2.1 信息分层 | 第18页 |
2.2.2 信息模型与通信协议独立 | 第18页 |
2.2.3 数据模型自描述 | 第18-19页 |
2.2.4 面向对象的数据统一建模 | 第19页 |
2.3 通信网络技术 | 第19-26页 |
2.3.1 智能变电站架构体系 | 第19-21页 |
2.3.2 网络结构比较 | 第21-23页 |
2.3.3 智能变电站的组网方式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蒋圩110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第27-40页 |
3.1 蒋圩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第27-30页 |
3.1.1 主要设计原则 | 第27页 |
3.1.2 系统构成 | 第27-28页 |
3.1.3 系统功能 | 第28-29页 |
3.1.4 系统网络及网络通信设备配置 | 第29-30页 |
3.2 二次设备配置 | 第30-31页 |
3.2.1 站控层设备 | 第30页 |
3.2.2 间隔层设备 | 第30页 |
3.2.3 过程层设备 | 第30-31页 |
3.3 系统通信 | 第31-33页 |
3.4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第33-36页 |
3.4.1 站控层设备组柜方案 | 第34页 |
3.4.2 间隔层设备组柜方案 | 第34-35页 |
3.4.3 过程层设备组柜方案 | 第35页 |
3.4.4 其他二次系统组柜方案 | 第35-36页 |
3.5 光缆/网线/电缆选择与敷设 | 第36页 |
3.6 庆元变配套间隔 | 第36-37页 |
3.7 建构筑物及结构设想 | 第37-39页 |
3.7.1 主要建筑物 | 第37-38页 |
3.7.2 站区给排水 | 第38页 |
3.7.3 消防 | 第38页 |
3.7.4 采暖通风 | 第38页 |
3.7.5 环境保护与场地处理 | 第38-3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蒋圩110kV变电站系统二次智能化装置设计 | 第40-47页 |
4.1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第40页 |
4.1.1 10kV线路、站用变、电容器保护 | 第40页 |
4.1.2 消弧线圈控制 | 第40页 |
4.1.3 低周低压减载负荷装置 | 第40页 |
4.2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第40-43页 |
4.2.1 系统组成 | 第40页 |
4.2.2 系统功能 | 第40-41页 |
4.2.3 直流电源部分 | 第41-42页 |
4.2.4 UPS电源部分 | 第42页 |
4.2.5 直流变换电源部分 | 第42页 |
4.2.6 一体化电源系统总监控装置 | 第42-43页 |
4.3 防误操作 | 第43页 |
4.4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第43-45页 |
4.4.1 系统配置 | 第43-44页 |
4.4.2 系统结构 | 第44页 |
4.4.3 系统功能 | 第44-45页 |
4.5 一次设备状态监测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系统二次设备运行测试分析 | 第47-54页 |
5.1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调试 | 第47-48页 |
5.2 不间断电源系统的调试 | 第48-50页 |
5.3 网络交换机装置试验分析 | 第50-51页 |
5.4 监控系统主机试验分析 | 第51-52页 |
5.5 智能终端装置试验分析 | 第52-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