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绪论 | 第8-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理性思考 | 第17-23页 |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一) 家校合作 | 第17页 |
| (二) 网络环境 | 第17-18页 |
| 二、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意义 | 第18-21页 |
| (一) 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 | 第18-19页 |
| (二) 指导家庭教育有效开展 | 第19-20页 |
| (三) 推动学校教育长远发展 | 第20-21页 |
| 三、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 (一) 协同理论 | 第21页 |
| (二) 权责统一理论 | 第21-22页 |
| (三) 共同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扬州市Y小学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现状调查 | 第23-32页 |
| 一、调查方法和步骤 | 第23-24页 |
| (一) 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23页 |
| (二) 调查步骤 | 第23-24页 |
| (三) 调查工具 | 第24页 |
| 二、调查结果 | 第24-32页 |
| (一)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 第25-26页 |
| (二)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内容 | 第26-28页 |
| (三)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方式 | 第28-29页 |
| (四)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频率 | 第29-30页 |
| (五)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效果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扬州市Y小学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调查结果 | 第32-42页 |
| 一、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 (一)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主体比较单一 | 第32-34页 |
| (二)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内容较为局限 | 第34-35页 |
| (三)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缺乏及时性 | 第35-36页 |
| (四)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缺乏有效性 | 第36-37页 |
| 二、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2页 |
| (一) 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不强 | 第37-38页 |
| (二) 学校家校合作的观点陈旧 | 第38-39页 |
| (三) 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 | 第39-40页 |
| (四) 网络环境本身存在的局限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加强家校合作的策略建议 | 第42-52页 |
| 一、更新观点正视家校合作 | 第42-44页 |
| (一) 学校提供有效保障 | 第42-43页 |
| (二)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全员化 | 第43页 |
| (三) 家长增强意识主动参与家校合作 | 第43-44页 |
| 二、深化内容紧密家校合作 | 第44-46页 |
| (一) 学校提供更多家长参与机会 | 第44-45页 |
| (二) 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各个方面发展 | 第45-46页 |
| (三) 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 第46页 |
| 三、丰富形式拓宽家校合作 | 第46-48页 |
| (一) 加强网络家校合作平台的宣传力度 | 第46页 |
| (二) 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平台 | 第46-47页 |
| (三) 充分发掘各种平台新功能 | 第47页 |
| (四) 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的规范化处理 | 第47-48页 |
| 四、网络助力提升家校合作效果 | 第48-52页 |
| (一) 学校定期提供家长教师培训 | 第48-49页 |
| (二) 教师加强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认识 | 第49页 |
| (三) 教师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 第49-50页 |
| (四) 将借助网络环境的家校合作与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相结合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61页 |
| 附录1 | 第53-56页 |
| 附录2 | 第56-60页 |
| 附录3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