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系统最佳运行工况及其实现条件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供热系统运行优化调节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供热系统运行优化调节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供热系统运行优化调节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 第16-25页 |
2.1 供热量和需热量 | 第16-17页 |
2.1.1 热能生产集合和供热量 | 第16-17页 |
2.1.2 需热量 | 第17页 |
2.2 供热系统中的偏优关系 | 第17-20页 |
2.2.1 运行参数向量间偏优关系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运行参数向量间偏优关系的性质 | 第19-20页 |
2.3 单位质量流体供需热量差值函数及其性质 | 第20-23页 |
2.3.1 单位质量流体供需热量差值函数 | 第20-21页 |
2.3.2 单位质量流体供需热量差值函数的性质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供热系统最佳运行工况特性证明 | 第25-28页 |
3.1 供热系统最佳运行工况的存在性 | 第25-26页 |
3.2 供热系统最佳运行工况的唯一性 | 第26-27页 |
3.3 供热系统最佳运行工况的稳定性 | 第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运行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4.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28-30页 |
4.2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30-32页 |
4.3 运行优化模型 | 第32页 |
4.3.1 模型的有解性分析 | 第32页 |
4.3.2 模型的算法分析 | 第3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实验 | 第33-51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5.2 实验台介绍 | 第33-34页 |
5.3 实验设计 | 第34-45页 |
5.3.1 实验小室内参数测量及设备安装 | 第34-35页 |
5.3.2 其他参数测量及设备安装 | 第35-37页 |
5.3.3 实验系统 | 第37-43页 |
5.3.4 试验设备规格 | 第43-44页 |
5.3.5 测试范围 | 第44-45页 |
5.4 实验原理 | 第45-47页 |
5.5 实验过程 | 第47-49页 |
5.5.1 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及制冷系统 | 第47页 |
5.5.2 制热系统 | 第47页 |
5.5.3 数据记录 | 第47-49页 |
5.6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果分析 | 第51-58页 |
6.1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6.2 模型结果 | 第52-57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7章 供热系统最佳运行工况实现条件的研究 | 第58-63页 |
7.1 流量影响系数方阵 | 第58-59页 |
7.2 最佳流量分配比例的确定 | 第59页 |
7.3 流量变化有唯一最大增长倍数 | 第59-62页 |
7.4 最佳流量分配比例的存在性 | 第6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64页 |
8.3 不足 | 第64页 |
8.4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