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木制隔震装置在木混结构中的层间隔震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2 轻木-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层间隔震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新型木制隔震装置的恢复力模型研究第18-38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新型木制隔震装置的设计第18-20页
        2.2.1 木制隔震装置的构造第18-19页
        2.2.2 木制隔震装置的工作机理第19-20页
    2.3 新型木制隔震装置的试验研究第20-25页
        2.3.1 试件的制作与分组第20-21页
        2.3.2 竖向单调加载试验第21-22页
            2.3.2.1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第21-22页
            2.3.2.2 试验现象及结果第22页
        2.3.3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第22-25页
            2.3.3.1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第22-23页
            2.3.3.2 试验现象与记录第23-25页
        2.3.4 水平单调加载试验第25页
    2.4 新型木制隔震装置的水平恢复力模型的选取第25-29页
        2.4.1 几种常用的恢复力模型第25-29页
            2.4.1.1 折线形滞回模型第25-27页
            2.4.1.2 光滑微分模型第27-29页
    2.5 BOUC-WEN模型公式与参数分析第29-30页
        2.5.1 Bouc-Wen模型公式第29页
        2.5.2 Bouc-Wen模型参数的分析第29-30页
    2.6 BOUC-WEN模型的参数识别第30-37页
        2.6.1 常用的参数识别方法的介绍第30-31页
        2.6.2 遗传算法的简介第31-33页
            2.6.2.1 遗传算法的术语第32页
            2.6.2.2 遗传算法流程第32-33页
        2.6.3 木制隔震装置恢复力模型的参数识别第33-37页
            2.6.3.1 待识别参数的选取第33页
            2.6.3.2 适应度函数的计算第33-35页
            2.6.3.3 试验结果的参数识别第35-37页
    2.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轻木-混凝土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第38-5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轻木-混凝土结构方案第38-39页
    3.3 轻木-混凝土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9-43页
        3.3.1 木剪力墙的建模第39-40页
        3.3.2 木制隔震装置的模拟第40-42页
        3.3.3 隔震垫的布置第42-43页
    3.4 模态分析第43-44页
    3.5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第44-57页
        3.5.1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44-45页
        3.5.2 多遇烈度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45-49页
        3.5.3 设防烈度下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第49-54页
        3.5.4 罕遇烈度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54-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模型地震响应分析第58-68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层间隔震的多质点分析模型第58-61页
    4.3 动力方程的求解方法第61-62页
        4.3.1 龙格库塔法简介第61-62页
        4.3.2 运动微分方程的状态空间表示第62页
    4.4 轻木-混凝土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模型第62-63页
    4.5 多质点模型模态分析第63页
    4.6 有限元模型与多质点模型的层间隔震对比分析第63-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基于三质点模型的参数优化分析第68-81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层间隔震结构的三质点模型第68-71页
    5.3 基于三质点模型的层间隔震随机振动分析第71-75页
    5.4 层间隔震的参数优化第75-77页
    5.5 参数优化前后响应对比第77-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地铁工程某车站深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监测研究
下一篇:等温压缩空气储能过程中的热力学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