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压缩空气储能过程中的热力学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能源结构与能源发展 | 第10-11页 |
1.1.2 大规模储能的意义 | 第11页 |
1.1.3 压缩空气储能的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非绝热压缩空气储能 | 第13-15页 |
1.2.2 绝热压缩空气储能 | 第15-17页 |
1.2.3 等温压缩空气储能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压缩空气储能热力学分析 | 第21-33页 |
2.1 压缩空气储能原理及分类 | 第21-23页 |
2.2 理想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 第23-25页 |
2.3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 第25-29页 |
2.3.1 能量转换过程 | 第25-26页 |
2.3.2 能量循环效率 | 第26-29页 |
2.4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等温压缩空气储能的热力学途径分析 | 第33-50页 |
3.1 热力学途径介绍 | 第33-34页 |
3.2 单级循环热力学计算分析 | 第34-43页 |
3.2.1 多变定压过程分析 | 第34-39页 |
3.2.2 多变定容过程分析 | 第39-42页 |
3.2.3 混合过程分析 | 第42-43页 |
3.3 多级循环热力学计算分析 | 第43-48页 |
3.3.1 多变定压循环分析 | 第45-46页 |
3.3.2 多变定容循环分析 | 第46-47页 |
3.3.3 不同循环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等温压缩空气储能喷水量研究 | 第50-72页 |
4.1 压缩过程描述 | 第50-51页 |
4.2 理论分析 | 第51-55页 |
4.2.1 近等温压缩过程分析 | 第51-53页 |
4.2.2 能量与(火用)量分析 | 第53-55页 |
4.3 能量计算 | 第55-60页 |
4.3.1 能量分布分析 | 第55-57页 |
4.3.2 能量占比分析 | 第57-60页 |
4.4 喷水量计算 | 第60-68页 |
4.4.1 干度法 | 第60-65页 |
4.4.2 混合物加权焓法 | 第65-68页 |
4.5 系统效率分析 | 第68-69页 |
4.6 建模分析 | 第69-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等温压缩空气储能充气过程研究 | 第72-83页 |
5.0 储气方式介绍 | 第72页 |
5.1 理论分析 | 第72-74页 |
5.1.1 控制体积能量方程 | 第73-74页 |
5.1.2 控制体积熵方程 | 第74页 |
5.2 充气过程的(火用)损分析 | 第74-76页 |
5.2.1 绝热充气 | 第74-76页 |
5.2.2 等温充气 | 第76页 |
5.3 储气过程的热力学能(火用) | 第76-77页 |
5.4 计算分析 | 第77-80页 |
5.4.1 充气量分析 | 第77-78页 |
5.4.2 热力学能(火用)分析 | 第78-79页 |
5.4.3 (火用)效率分析 | 第79-80页 |
5.5 建模分析 | 第80-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3-8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3-8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