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冷却装置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2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冷却装置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温差发电器原理及其传热模型建立第19-33页
    2.1 温差发电基本原理第19-21页
    2.2 汽车温差发电器基本结构第21-23页
    2.3 传热模型第23-30页
        2.3.1 传热学基本理论第23-25页
        2.3.2 热电模块传热模型第25-27页
        2.3.3 冷却装置传热模型第27-30页
    2.4 冷却装置性能指标第30-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翅片和凹槽结构对冷却装置传热特性的影响第33-49页
    3.1 计算流体力学概论第33-36页
    3.2 温差发电器冷却装置模型建立与仿真第36-41页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3.3.1 流场与传热特性分析第41-45页
        3.3.2 输出功率分析第45-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模块布置和冷却流体状态对冷却装置传热特性的影响第49-72页
    4.1 模块数量对传热特性与发电特性影响第49-54页
        4.1.1 热阻分析第50-51页
        4.1.2 输出功率与热流量分析第51-54页
    4.2 模块布置对传热特性和发电特性的影响第54-56页
    4.3 冷却流体状态对传热特性和发电特性的影响第56-71页
        4.3.1 冷却流体流速的影响与分析第56-60页
        4.3.2 冷却流体流向的影响与分析第60-62页
        4.3.3 冷却流体温度的影响与分析第62-64页
        4.3.4 冷却流体流速与温度的协同影响与分析第64-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第72-74页
    5.1 研究总结第72-73页
    5.2 研究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底护板对整车流场及发动机舱散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车用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性能调控与成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