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涉少民事审判中社会观护制度的探索--以长宁经验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论第9-17页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第9-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4页
    三、用语统一及研究范围限定第14-15页
    四、论文创新点第15-17页
第一章 我国社会观护的继承与发展第17-24页
    第一节 社会观护的基本内涵第17-18页
        一、社会观护的沿革第17页
        二、社会观护的定义第17-18页
        三、社会观护的性质第18页
    第二节 构建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的法理和政策依据第18-20页
        一、法律依据第18-19页
        二、理论依据第19-20页
        三、政策依据第20页
    第三节 社会观护引入涉少民事案件的原因分析第20-24页
        一、社会观护引入涉少民事案件的必要性第20-22页
        二、社会观护引入涉少民事案件的可行性第22-24页
第二章 社会观护的“长宁经验”第24-37页
    第一节 长宁区社会观护概况第24-28页
        一、整体发展状况第24-25页
        二、长宁区社会观护的基本模式第25-26页
        三、长宁区社会观护特点第26-27页
        四、长宁区社会观护制度内容第27页
        五、长宁区社会观护基本原则第27-28页
    第二节 长宁区社会观护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一、社会观护工作缺少专职者第28页
        二、社会观护员与法院交接脱节第28-29页
        三、当事人对社会观护缺乏认识第29页
        四、“庭后回访”不到位第29-30页
        五、社会观护报告缺乏法律效力第30-31页
    第三节 长宁区社会观护的实践探索第31-37页
        一、社会观护员的工作现状第31-33页
        二、被社会观护对象的反馈第33-35页
        三、社会观护在法院的成效第35-37页
第三章 社会观护的借鉴与完善第37-45页
    第一节 域外经验借鉴第37-41页
        一、理论层面第37-38页
        二、机构设置层面第38-39页
        三、制度规定层面第39-41页
    第二节 对现行社会观护制度的启示第41-43页
        一、理论研究与制度建构第41-42页
        二、机构设置与审判制度第42页
        三、特别程序与职权分工第42-43页
    第三节 社会观护的完善第43-45页
        一、社会观护工作的制度化第43页
        二、社会观护程序的规范化第43-44页
        三、完善社会配套体系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后记第49-51页
附录第51-59页
    一、对社会观护员的访谈概要第51-55页
    二、被社会观护对象的访谈概要第55-56页
    三、对法院工作人员的访谈概要第56-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互动理论下司法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作用研究
下一篇:社会工作循证实践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