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2.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 | 第14-19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 第14页 |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第14-17页 |
1.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内涵 | 第14-15页 |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结构 | 第15-17页 |
(三)“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 | 第17-19页 |
1.“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内涵 | 第17页 |
2.“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特征 | 第17-19页 |
二、宁晋县“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建设现状 | 第19-25页 |
(一)“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整体布局 | 第19-20页 |
1.整体构架 | 第19页 |
2.主体分工 | 第19-20页 |
3.勤务模式 | 第20页 |
(二)“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20-21页 |
1.指挥调度机制 | 第20页 |
2.会商研判机制 | 第20-21页 |
3.勤务保障机制 | 第21页 |
4.绩效考评机制 | 第21页 |
(三)“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亮点工作 | 第21-25页 |
1.“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信息化运用 | 第21-23页 |
2.“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群防群治力量 | 第23-25页 |
三、宁晋县“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28页 |
(一)对巡逻防控重要性认识不高 | 第25页 |
(二)投入街面治安巡逻的警力相对匮乏 | 第25页 |
(三)网格民警的教育管理和业务需更新跟进 | 第25-26页 |
(四)网格巡区警力部署有待改进 | 第26页 |
(五)巡逻防控网络覆盖不够严密 | 第26页 |
(六)配套、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 第26-27页 |
(七)网格内各种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 第27-28页 |
四、国内外巡逻防控工作经验启示 | 第28-31页 |
(一)美国巡逻勤务 | 第28页 |
(二)上海市动态巡逻机制 | 第28-29页 |
(三)经验借鉴 | 第29-31页 |
1.合理划分巡逻网格 | 第29页 |
2.一警多能 | 第29页 |
3.建设综合指挥室 | 第29-31页 |
五、新时期完善城镇“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31-37页 |
(一)树立工作新理念 | 第31-32页 |
1.树立“巡逻是警察最基本勤务方式”的理念 | 第31页 |
2.树立“巡逻是预防违法犯罪最有效手段”的理念 | 第31-32页 |
3.树立“巡逻是密切警民关系最直接途径”的理念 | 第32页 |
(二)依托信息新技术 | 第32-33页 |
1.坚持以预警信息引导巡逻 | 第32-33页 |
2.坚持以监控信息辅助巡逻 | 第33页 |
3.坚持以侦查信息指导巡逻 | 第33页 |
(三)完善管理新机制 | 第33-35页 |
1.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 第33-34页 |
2.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巡逻督察机制 | 第34页 |
3.完善配套机制保证良性运作 | 第34-35页 |
(四)加强人才培养 | 第35-36页 |
(五)发展群众力量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40-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