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选题起因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扰乱法庭秩序罪概述 | 第16-21页 |
(一)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扰乱法庭秩序罪的立法梳理 | 第16页 |
2.扰乱法庭秩序罪修改的背景 | 第16-17页 |
(二)扰乱法庭秩序罪修正的理论分析 | 第17-21页 |
1.修改本罪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 第18页 |
2.增加行为对象体现刑法平等性 | 第18-19页 |
3.增加行为方式体现刑法谦抑性 | 第19-21页 |
二、扰乱法庭秩序罪构成要件分析 | 第21-28页 |
(一)扰乱法庭秩序罪客体 | 第21页 |
(二)扰乱法庭秩序罪客观方面 | 第21-26页 |
1.聚众哄闹、冲击法庭 | 第21-22页 |
2.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 | 第22-23页 |
3.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 | 第23-25页 |
4.毁坏法庭设施,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等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 | 第25-26页 |
(三)扰乱法庭秩序罪主体 | 第26页 |
(四)扰乱法庭秩序罪主观方面 | 第26-28页 |
三、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司法认定 | 第28-35页 |
(一)扰乱法庭秩序罪入罪认定 | 第28-29页 |
1.人身危害性的考量 | 第28页 |
2.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 | 第28-29页 |
(二)扰乱法庭秩序罪竞合的认定 | 第29-31页 |
1.想象竞合的本质认定 | 第29-30页 |
2.本罪所涉及竞合问题的认定 | 第30-31页 |
(三)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共同犯罪认定 | 第31-32页 |
1.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共同犯罪认定 | 第31-32页 |
2.其他行为方式的共同犯罪认定 | 第32页 |
(四)扰乱法庭秩序罪的犯罪形态认定 | 第32-35页 |
1.行为犯的犯罪形态认定 | 第32-33页 |
2.情节犯的犯罪形态认定 | 第33-35页 |
四、国外扰乱法庭秩序罪立法及启示 | 第35-40页 |
(一)国外立法现状 | 第35-37页 |
1.英国对扰乱法庭秩序的规制 | 第35-36页 |
2.德国对扰乱法庭秩序的规制 | 第36页 |
3.俄罗斯对扰乱法庭秩序的规制 | 第36-37页 |
(二)国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1.罪名应当进行细化 | 第37-38页 |
2.暂不设立藐视法庭罪 | 第38-40页 |
五、我国扰乱法庭罪立法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 第40-46页 |
(一)扰乱法庭秩序罪的不足 | 第40-42页 |
1.整体立法不协调 | 第40-41页 |
2.兜底条款认定不明 | 第41-42页 |
3.刑事处罚难以操作 | 第42页 |
(二)扰乱法庭秩序罪完善建议 | 第42-46页 |
1.完善宏观刑事立法模式 | 第42-43页 |
2.删除兜底条款 | 第43-44页 |
3.简化刑罚设置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