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环境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1章 前言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第10-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2页
    2.2 样品采集第22-23页
        2.2.1 采样点布设原则第22页
        2.2.2 样品采集第22-23页
    2.3 有机污染物的测试分析第23-34页
        2.3.1 分析项目第23页
        2.3.2 分析仪器和试剂第23-26页
        2.3.3 样品前处理第26-27页
        2.3.4 样品测试第27-33页
        2.3.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第33-34页
    2.4 实验条件优化第34-38页
        2.4.1 吹扫捕集条件优化第34-37页
        2.4.2 多环芳烃固相萃取条件优化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第39-52页
    3.1 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第39-41页
    3.2 地下水环境中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筛选第41-49页
        3.2.1 筛选方法第41-46页
        3.2.2 筛选范围第46页
        3.2.3 筛选过程第46-49页
    3.3 讨论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第52-83页
    4.1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第52-58页
        4.1.1 危害鉴定第52-53页
        4.1.2 剂量-效应评价第53页
        4.1.3 暴露评价第53-56页
        4.1.4 风险表征第56-58页
        4.1.5 蒙特卡洛法第58页
    4.2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第58-71页
        4.2.1 毒性评估第58-59页
        4.2.2 数学模型第59-61页
        4.2.3 暴露剂量计算第61-65页
        4.2.4 健康风险值计算第65-69页
        4.2.5 风险结果分析第69-71页
    4.3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第71-81页
        4.3.1 健康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第72页
        4.3.2 蒙特卡洛法不确定性分析第72-81页
    4.4 讨论第81页
    4.5 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迁移趋势预测第83-109页
    5.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第83-85页
        5.1.1 区域地质构造第83页
        5.1.2 水文地质特征第83-85页
    5.2 地下水有机污染风险源强定量评估第85-101页
        5.2.1 污染源现状调查第85-87页
        5.2.2 行业污染排放特征第87-88页
        5.2.3 特征有机污染物衰减特征研究第88-95页
        5.2.4 有机污染风险源强定量评价第95-101页
    5.3 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迁移趋势预测第101-107页
        5.3.1 数学模型的构建第101-103页
        5.3.2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103页
        5.3.3 模型网格剖分第103-104页
        5.3.4 模型概化及边界条件的处理第104-105页
        5.3.5 模型校验及污染风险预测第105-107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107-109页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脆弱性评估第109-118页
    6.1 引言第109页
    6.2 指标体系第109-113页
        6.2.1 地下水污染防护性能第110页
        6.2.2 环境影响特征第110-113页
    6.3 综合评价方法第113-116页
    6.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116-117页
    6.5 小结与讨论第117-11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7.1 主要结论第118-119页
    7.2 主要创新第119-120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40页
附录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线铁路列车时刻的抗延误研究
下一篇:滇池蓝藻水华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及预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