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滇池蓝藻水华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及预警模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1页
    1.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8页
        2.1 蓝藻水华的定义第11-12页
        2.2 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第12-13页
        2.3 蓝藻水华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第13-18页
            2.3.1 温度第13-15页
            2.3.2 光照(太阳辐射)第15-16页
            2.3.3 风速和风向第16-17页
            2.3.4 降雨量第17页
            2.3.5 气压第17-18页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3.1 主要内容第18-19页
        3.2 技术路线第19页
        3.3 研究方案第19-20页
        3.4 研究的科学问题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第21-35页
    1. 研究区概况第21-27页
        1.1 滇池气候概况第22页
        1.2 滇池水质概况第22-27页
    2.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27-35页
        2.1 气象数据第27-31页
            2.1.1 站点选择第27-30页
            2.1.2 气象因子第30-31页
        2.2 滇池蓝藻水华监测信息第31-35页
            2.2.1 环境卫星和TERRA卫星在滇池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可用性第32-35页
第三章 滇池蓝藻水华月发生频率与月气象因子关系研究第35-55页
    1、研究方法第35页
    2、结果与分析第35-53页
        2.1 蓝藻水华时间分布规律第35-37页
        2.2 蓝藻水华发生频率与月气象因子关系第37-53页
            2.2.1 月气温第39-43页
            2.2.2 月累计日照时数第43-44页
            2.2.3 月降雨量第44-46页
            2.2.4 月平均风速第46-47页
            2.2.5 月风向频率第47-53页
    3、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影响滇池蓝藻水华发生的当日主要气象因子研究第55-81页
    1、研究方法第56-59页
        1.1 方法概述第57页
        1.2 logistic回归方法选择第57-58页
        1.3 logistic模型检验第58-59页
    2、结果与分析第59-78页
        2.1 气温第59-65页
            2.1.1 最低气温第59-62页
            2.1.2 平均气温第62-64页
            2.1.3 最高气温第64-65页
        2.2 日照时数第65-68页
        2.3 降水量第68-69页
        2.4 平均风速第69-71页
        2.5 平均风向第71-73页
        2.6 站点间风向夹角第73-76页
        2.7 气压第76页
        2.8 综合气象因子第76-78页
    3、小结第78-81页
第五章 基于气象因子的滇池蓝藻水华发生预警模型第81-97页
    1、研究方法第81页
    2、结果与分析第81-93页
        2.1 气温第81-85页
            2.1.1 最低气温第81-84页
            2.1.1 平均气温第84-85页
        2.2 日照第85-87页
        2.3 平均风速第87-89页
        2.4 站点间风向夹角第89-91页
        2.5 综合气象因子第91-93页
    3、小结第93-97页
第六章 风场与滇池蓝藻水华发生关系研究第97-109页
    1 研究方法第97-98页
        1.1 天气动力模型(WRF模式)简介第97-98页
    2 结果分析第98-107页
        2.1 WRF模拟的滇池蓝藻暴发日的风场特征第98-107页
            2.1.1 WRF模拟的蓝藻水华发生日近地面风场第98-105页
            2.1.2 WRF模拟的蓝藻暴发日近地层垂直速度第105-106页
            2.1.3 WRF模拟的蓝藻暴发日U—W垂直环流第106-107页
    3 小结第107-109页
第七章 讨论和结论第109-116页
    1、讨论第109-114页
    2、结论第114-115页
    3、创新点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5页
附录第125-127页
在读期间发表相关文章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珠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环境影响及其脆弱性评价
下一篇: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