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癌症的治疗 | 第13-14页 |
1.2 肿瘤耐药性的产生 | 第14页 |
1.3. 肿瘤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 | 第14-18页 |
1.3.1 P-糖蛋白高表达介导的多药耐药 | 第15-17页 |
1.3.2 铁蛋白高表达介导的多药耐药 | 第17-18页 |
1.4 基因干扰 | 第18-20页 |
1.5 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 | 第20-22页 |
1.5.1 被动靶向 | 第20-21页 |
1.5.2 主动靶向 | 第21-22页 |
1.6 基于蛋白纳米医学的药物递送平台 | 第22-29页 |
1.6.1 病毒衣壳载体 | 第22-24页 |
1.6.2 小热休克蛋白载体 | 第24-25页 |
1.6.3 铁蛋白/去铁铁蛋白载体 | 第25-29页 |
1.7.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纳米蛋白载体的制备 | 第31-46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2-38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2.2.3 质粒构建及其他试剂 | 第34页 |
2.2.4 细胞培养 | 第34页 |
2.2.5. 整个实验过程所用的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2.2.6 融合铁蛋白的合成 | 第35-37页 |
2.2.7 基于融合蛋白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 | 第37-38页 |
2.2.8 基于融合蛋白载药系统的构建 | 第38页 |
2.2.9 终产物及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38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8-45页 |
2.3.1 融合铁蛋白的合成和表征 | 第38-40页 |
2.3.2 融合蛋白结合siRNA | 第40-42页 |
2.3.3 融合蛋白装载阿霉素 | 第42-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蛋白纳米颗粒作为多功能载体可行性分析 | 第46-54页 |
3.1 前言 | 第46-4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3.2.1 融合蛋白毒性检测 | 第47页 |
3.2.2 细胞对材料的摄取验证 | 第47-48页 |
3.2.3 融合蛋白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可行性实验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3.3.1 TAT-Fn的毒性分析 | 第48-49页 |
3.3.2 细胞对材料的摄取 | 第49-51页 |
3.3.3 TAT-Fn作为基因载体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纳米载体蛋白逆转肿瘤耐药的机制研究 | 第54-65页 |
4.1 前言 | 第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4.2.1 细胞耐药性检测 | 第54-55页 |
4.2.2 逆转耐药机制检测 | 第55-57页 |
4.2.3 外源性蛋白药物对SCG 7901/VCR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第57页 |
4.2.4 外源性蛋白药物对SCG 7901/VCR细胞内源性HFn表达影响 | 第57-58页 |
4.2.5 阿霉素入胞实验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4.3.1 细胞耐药性检测 | 第58-59页 |
4.3.2 纳米颗粒逆转耐药机制检测 | 第59-61页 |
4.3.3 外源性蛋白药物对SCG 7901/VCR细胞耐药性影响 | 第61-62页 |
4.3.4 外源性蛋白药物对SCG 7901/VCR细胞HFn表达的影响 | 第62页 |
4.3.5 阿霉素在细胞内的分布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纳米载体蛋白增强肿瘤化疗效果 | 第65-76页 |
5.1 前言 | 第6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5.2.1 纳米蛋白复合物增强化疗效果的细胞实验研究 | 第65-66页 |
5.2.2 纳米蛋白复合物的体内治疗效果 | 第66页 |
5.2.3 裸鼠主要器官HE染色 | 第66-67页 |
5.2.4 肿瘤的凋亡检测 | 第67-68页 |
5.2.5 肿瘤的免疫组化分析 | 第68-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5.3.1 纳米蛋白复合物增强化疗效果的细胞实验研究 | 第69-70页 |
5.3.2 纳米蛋白复合物的体内治疗效果 | 第70-72页 |
5.3.3 裸鼠主要器官HE染色 | 第72-73页 |
5.3.4 肿瘤的HE和TUNEL染色 | 第73-74页 |
5.3.5 肿瘤免疫组化分析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已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
待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