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公司背景及业务介绍 | 第10页 |
1.1.2 增值系统项目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3 云计算技术背景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研究动机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3.2 模型法 | 第12页 |
1.3.3 类比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的贡献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内容组织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的技术与理论 | 第14-21页 |
2.1 云计算技术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2.1.1 IaaS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2.1.2 Iaas主要的应用案例 | 第15页 |
2.2 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和项目进度管理 | 第15-17页 |
2.3 WBS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 第17页 |
2.4 PDM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2.5 项目工期估算之三点估算法 | 第19页 |
2.6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仿真工期估算与工期计划研究 | 第19-21页 |
第3章 引入成熟度模型的工期估算法 | 第21-26页 |
3.1 引入成熟度模型的工期估算法 | 第21-22页 |
3.1.1 三点估算发 | 第21页 |
3.1.2 引入成熟度参数的三点估算法 | 第21-22页 |
3.2 增值系统项目中成熟度不足的具体体现 | 第22-23页 |
3.3 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工期估算的实际运用 | 第23-26页 |
3.3.1 引入成熟度模型工期估算 | 第23页 |
3.3.2 引入成熟度模型前后估算结果与实际工期结果对比 | 第23-24页 |
3.3.3 采用成熟度度模型三点估算法对后续工作包进行重新估算 | 第24-26页 |
第4章 引入租赁成本参数的赶工成本控制 | 第26-30页 |
4.1 引入租赁成本参数的赶工成本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4.1.1 通过增加项目投入修正延期的进度偏差 | 第26页 |
4.1.2 引入租赁成本参数的云计算环境下的赶工成本模型 | 第26-27页 |
4.2 基于引入租赁成本参数的云计算环境下的赶工成本模型下的赶工方案对比与选择 | 第27-29页 |
4.2.1 确定人力资源成本参数与设备租赁成本参数 | 第27页 |
4.2.2 分别计算多种用人方案下的赶工进度与成本 | 第27-29页 |
4.3 引入租赁成本参数的赶工成本计算模型总结 | 第29-30页 |
第5章 创新方法在B公司增值系统项目管理案例中的应用过程 | 第30-52页 |
5.1 引入成熟度模型的工期估算在项目启动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5.1.1 项目启动阶段的工作分解 | 第31页 |
5.1.2 项目启动阶段的活动排序 | 第31-32页 |
5.1.3 项目启动阶段的工期估算 | 第32-33页 |
5.1.4 引入成熟度模型工期估算的实际运用过程 | 第33-34页 |
5.2 引入租赁成本的赶工成本计算模型在系统研发中的应用 | 第34-40页 |
5.2.1 系统开发阶段的工作分解 | 第35-36页 |
5.2.2 并行活动的排序 | 第36-37页 |
5.2.3 赶工最优方案选择 | 第37-38页 |
5.2.4 研发阶段的工期估算 | 第38-40页 |
5.2.5 系统开发阶段的工期计划制定 | 第40页 |
5.3 系统测试阶段项目计划与成熟度模型工期估算的应用 | 第40-44页 |
5.3.1 系统测试阶段的工作分解 | 第40-41页 |
5.3.2 系统测试阶段的活动排序 | 第41-42页 |
5.3.3 系统测试阶段的成熟度模型工期估算 | 第42-43页 |
5.3.4 系统测试阶段的工期计划制定 | 第43-44页 |
5.4 系统部署阶段项目计划与成熟度模型工期估算的应用 | 第44-48页 |
5.4.1 实施部署阶段的工作分解 | 第44-45页 |
5.4.2 实施部署阶段的活动排序 | 第45页 |
5.4.3 实施部署阶段的成熟度模型工期估算 | 第45-48页 |
5.4.4 实施部署阶段的工期计划制定 | 第48页 |
5.5 上线交付阶段的工期计划 | 第48-50页 |
5.5.1 上线交付阶段的工作分解 | 第48-49页 |
5.5.2 上线交付阶段的活动排序 | 第49页 |
5.5.3 项目上线交付阶段的工期估算 | 第49-50页 |
5.5.4 上线产品交付阶段的工期计划制定 | 第50页 |
5.6 B公司增值系统项目整体的工期计划制定 | 第50-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