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木薯单宁酸合成关键基因MeLAR、MeANR的克隆及其抗螨性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20页
    1.1 木薯的重要性第10页
    1.2 朱砂叶螨的危害严重性第10-11页
    1.3 朱砂叶螨防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2页
        1.3.1 农业防治第11页
        1.3.2 化学防治第11页
        1.3.3 生物防治第11-12页
    1.4 植物抗虫(螨)性的重要性第12-15页
        1.4.1 植物抗虫(螨)性第12-13页
        1.4.2 植物抗虫(螨)机理研究第13-15页
    1.5 木薯抗虫性研究进展第15-16页
    1.6 单宁酸在植物抗虫中的作用研究概况第16-18页
        1.6.1 单宁酸是公认的具有直接抗虫作用的次生代谢物质,但迄今为止尚缺乏直接的分子证据第16-17页
        1.6.2 单宁酸合成关键基因MeLAR和MeANR作为潜在的抗虫优势基因资源,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第17页
        1.6.3 国内外木薯抗虫性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发挥抗虫基因资源在木薯产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17-18页
    1.7 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0页
    2.1 参试材料第20-21页
        2.1.1 参试木薯品种第20页
        2.1.2 参试朱砂叶螨第20页
        2.1.3 供试试剂第20页
        2.1.4 供试器材第20页
        2.1.5 木薯组织培养和转化培养基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30页
        2.2.1 朱砂叶螨接种和取样第21-22页
        2.2.2 单宁酸含量测定方法第22页
        2.2.3 酶液提取及酶活测定第22页
        2.2.4 MeLAR、MeANR基因表达量qPCR测定第22-23页
        2.2.5 木薯MeLAR、MeANR基因的克隆第23-25页
        2.2.6 MeLAR和MeANR基因对木薯的遗传转化第25-26页
        2.2.7 转基因材料种植第26-27页
        2.2.8 MeLAR和MeANR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验证第27页
        2.2.9 朱砂叶螨为害对转基因木薯株系MeLAR和MeANR表达量影响第27-28页
        2.2.10 朱砂叶螨为害对转基因木薯株系的LAR、ANR酶活影响第28页
        2.2.11 朱砂叶螨为害对转基因木薯株系的单宁酸含量影响第28页
        2.2.12 转基因木薯株系的室内抗螨性鉴定第28-29页
        2.2.13 数据分析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70页
    3.1 朱砂叶螨为害抗、感木薯品种叶组织前后单宁酸含量差异分析第30-33页
    3.2 朱砂叶螨为害抗、感木薯品种LAR、ANR酶活差异分析第33-40页
    3.3 朱砂叶螨为害抗、感木薯品种叶组织前后MeLAR和MeANR基因表达量差异分析第40-48页
    3.4 MeLAR和MeANR基因的克隆第48-54页
    3.5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57页
    3.6 木薯的遗传转化第57-58页
    3.7 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第58-60页
    3.8 螨害前后转基因木薯株系症状第60-61页
    3.9 螨害前后转基因木薯株系的MeLAR和MeANR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分析第61-63页
    3.10 螨害前后转基因木薯株系的LAR、ANR酶活差异分析第63-65页
    3.11 螨害前后转基因木薯株系中下部叶片单宁酸含量差异分析第65-67页
    3.12 转基因木薯株系的室内抗螨性鉴定第67-70页
4 讨论第70-73页
    4.1 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不同叶组织的单宁酸含量、LAR和ANR酶活、MeLAR和MeANR基因表达量的显著差异初步揭示了单宁酸在木薯抗螨中的功能第70-71页
    4.2 朱砂叶螨为害前后抗、感木薯品种不同叶组织的单宁酸含量、LAR和ANR酶活、MeLAR和MeANR基因表达量的显著差异揭示了朱砂叶螨在木薯不同叶片的为害趋性第71页
    4.3 转MeLAR和转MeANR基因木薯株系的室内抗螨性鉴定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MeLAR和MeANR调控单宁酸含量增强木薯抗螨性的基因功能,为创制抗螨木薯新种质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第71-73页
5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附录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籽粒皂苷积累动态研究
下一篇:藜麦在山西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