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可续期债及其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2.1 可续期债的定义及特点 | 第16-20页 |
2.1.1 可续期债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可续期债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3 可续期债与优先股、一般企业债的比较 | 第17-20页 |
2.2 可续期债及其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可续期债的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2.2 可续期债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3 我国可续期债产品模式及其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2.3.1 我国可续期债产品模式 | 第21-22页 |
2.3.2 我国可续期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3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发行背景及运营情况 | 第24-29页 |
3.1 武汉地铁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4页 |
3.1.2 行业地位 | 第24-26页 |
3.2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发行背景 | 第26-27页 |
3.2.1 国家背景 | 第26-27页 |
3.2.2 城市背景 | 第27页 |
3.3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运营情况 | 第27-29页 |
4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风险及其成因 | 第29-36页 |
4.1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风险 | 第29-34页 |
4.1.1 债券利率波动风险 | 第29-30页 |
4.1.2 宏观经济政策风险 | 第30-31页 |
4.1.3 企业信用风险 | 第31-33页 |
4.1.4 债券流动性风险 | 第33-34页 |
4.1.5 工程建设风险 | 第34页 |
4.2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风险成因 | 第34-36页 |
4.2.1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加大了潜在的投资风险 | 第34-35页 |
4.2.2 企业本身的偿债能力是风险发生的重要内部因素 | 第35-36页 |
5 武汉地铁可续期债的风险防范对策 | 第36-38页 |
5.1 建立可续期风险预警机制 | 第36页 |
5.2 鼓励企业加强资本结构管理 | 第36页 |
5.3 加强募投项目建设管理 | 第36-37页 |
5.4 加强债权持有人保护力度 | 第37页 |
5.5 加强信息披露和企业诚信意识的培养 | 第37-38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