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12-20页 |
1.1.1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2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 第13-16页 |
1.1.3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 第16-20页 |
1.2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1.2.1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2.2 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 第29-50页 |
2.1 引言 | 第29-32页 |
2.1.1 特异性识别溶菌酶的金纳米抗体 | 第29-30页 |
2.1.2 金纳米粒子淬灭附近荧光发色团 | 第30-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2.2.1 化学药品和仪器 | 第32-34页 |
2.2.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和浓度粒径的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2.2.3 多肽浓度的测定 | 第36页 |
2.2.4 金纳米抗体及其对照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多肽接枝率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2.2.5 溶菌酶纯化、标记和浓度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2.6 凝胶电泳测定溶液中游离溶菌酶 | 第38页 |
2.2.7 荧光光谱法分析金纳米粒子结合溶菌酶个数 | 第38页 |
2.2.8 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 第38-39页 |
2.2.9 测定金纳米粒子上溶菌酶结构的变化 | 第3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2.3.1 金纳米抗体及其对照金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 | 第39-41页 |
2.3.2 凝胶电泳半定量测定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的结合 | 第41-42页 |
2.3.3 金纳米粒子可以完全淬灭吸附于其表面的溶菌酶的荧光发色团 | 第42-43页 |
2.3.4 荧光光谱法测定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作用的解离常数和结合个数 | 第43-45页 |
2.3.5 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作用的解离常数 | 第45-46页 |
2.3.6 金纳米粒子上溶菌酶结构的变化 | 第46-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1 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相互作用动力学测定方法 | 第51页 |
3.2.2 金纳米粒子上溶菌酶与游离溶菌酶交换动力学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3.2.3 突变金纳米抗体的合成及其与溶菌酶结合动力学测定方法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3.3.1 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动力学区别 | 第52-55页 |
3.3.2 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动力学参数 | 第55-57页 |
3.3.3 牛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对金纳米抗体与溶菌酶特异性结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57页 |
3.3.4 金纳米粒子上溶菌酶与游离溶菌酶的交换动力学 | 第57-59页 |
3.3.5 多价性对金纳米粒子结合溶菌酶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6 多肽关键位点对金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结合动力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4.1 研究总结 | 第62-63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得奖项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