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更新机制研究--以梁平二元纸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1.2.2 学术价值 | 第11页 |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1.4.2 主要观点 | 第13页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 1.5.1 手工造纸工艺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 1.5.2 二元纸造纸工艺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1.6.1 文献调查法 | 第15页 | 
| 1.6.2 田野调查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从工具到工艺——造物的流程 | 第16-21页 | 
| 2.1 造纸场所 | 第17-18页 | 
| 2.2 造纸工具 | 第18页 | 
| 2.3 工艺流程 | 第18-21页 | 
| 第3章 从自然到人文——功能的转变 | 第21-25页 | 
| 3.1 梁平的自然生态观 | 第21-23页 | 
| 3.1.1 “百里竹海”的自然环境 | 第21-22页 | 
| 3.1.2 “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念 | 第22-23页 | 
| 3.2 梁平的二元纸文化 | 第23-25页 | 
| 3.2.1 传递宗教信仰的媒介 | 第23-24页 | 
| 3.2.2 承载梁平年画的使命 | 第24-25页 | 
| 第4章 从粗制到精工——技术的提升 | 第25-29页 | 
| 4.1 环境和工具的改良 | 第25-27页 | 
| 4.1.1 造物环境的修缮 | 第25-26页 | 
| 4.1.2 造纸工具的改良 | 第26-27页 | 
| 4.2 半成品输出到成品输出 | 第27-28页 | 
| 4.2.1 二元纸作为年画用纸 | 第27页 | 
| 4.2.2 二元纸作为书画用纸 | 第27-28页 | 
| 4.3 精加工的米浆纸 | 第28-29页 | 
| 第5章 从二维到多维——产品的探索 | 第29-33页 | 
| 5.1 丰富外在形式 | 第29-30页 | 
| 5.1.1 形式的审美价值 | 第29页 | 
| 5.1.2 探索新的形式 | 第29-30页 | 
| 5.2 拓展应用功能 | 第30-31页 | 
| 5.2.1 功能的实用价值 | 第30页 | 
| 5.2.2 功能的再设计 | 第30-31页 | 
| 5.3 建立品牌形象 | 第31-33页 | 
| 5.3.1 何为品牌形象 | 第31页 | 
| 5.3.2 二元纸品牌形象设计 | 第31-33页 | 
| 第6章 从静态到动态——营销的规划 | 第33-39页 | 
| 6.1 产销模式的流动性规划 | 第33-35页 | 
| 6.1.1 网络营销的启示 | 第33页 | 
| 6.1.2 周城扎染的网络宣传案例 | 第33-34页 | 
| 6.1.3 二元纸的网络营销设计 | 第34-35页 | 
| 6.2 嵌入式、体验式的产业模式 | 第35-39页 | 
| 6.2.1 体验经济和体验设计 | 第35-36页 | 
| 6.2.2 东巴纸坊的体验空间案例 | 第36-37页 | 
| 6.2.3 建造体验式文化空间 | 第37-39页 | 
| 第7章 从现实到虚拟——维度的延伸 | 第39-44页 | 
| 7.1 非物质设计的概念 | 第39-40页 | 
| 7.2 非物质设计对二元纸维度的延伸 | 第40-41页 | 
| 7.3 二元纸的虚拟体验设计 | 第41-44页 | 
| 7.3.1 采集素材 | 第41页 | 
| 7.3.2 虚拟建模 | 第41-42页 | 
| 7.3.3 体验场景设计 | 第42页 | 
| 7.3.4 交互体验设计 | 第42-44页 | 
| 第8章 结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注释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