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初升高函数最值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3-16页
        1.3.1 主要的研究思路第13页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第13-16页
2 文献综述第16-24页
    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2.1.1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6页
        2.1.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2.2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第17-18页
        2.2.1 关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第17页
        2.2.2 关于初高中函数最值教学衔接的研究第17-18页
    2.3 相关研究的一般概况第18-19页
    2.4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4页
        2.4.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19-20页
        2.4.2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第20-21页
        2.4.3 奥苏贝尔的迁移理论第21-22页
        2.4.4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2-24页
3 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第24-46页
    3.1 学生情况的总体分析第24页
    3.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第24-33页
        3.2.1 调查设计第24-25页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5-33页
    3.3 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3.3.1 访谈设计第33页
        3.3.2 访谈的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3.4 案例分析第37-46页
        3.4.1 二次函数最值的教学设计第37-43页
        3.4.2 教学反思第43-46页
4 初高中函数最值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6-60页
    4.1 初高中函数最值教学内容的分析第46-54页
        4.1.1 初中阶段《课程标准》中函数最值学习要求第46-47页
        4.1.2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函数最值学习要求第47-51页
        4.1.3 初高中函数最值教学内容的变化第51-54页
    4.2 教师因素第54-57页
        4.2.1 教师自身问题第54-55页
        4.2.2 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第55-57页
        4.2.3 教学“情感”的不充分性第57页
    4.3 学生因素第57-60页
        4.3.1 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第57-58页
        4.3.2 学生学习习惯与策略的问题第58-60页
5 初高中函数最值教学衔接的策略第60-72页
    5.1 完善初高中函数最值内容的过渡第60-63页
        5.1.1 注重初高中函数最值概念的初次衔接第60-61页
        5.1.2 强化初高中都学习的二次函数最值的求解第61-63页
    5.2 教学方法的改进第63-68页
        5.2.1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63-66页
        5.2.2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第66-67页
        5.2.3 教师提高职业素养,优化教学策略第67-68页
        5.2.4 合理利用“情感”教学第68页
    5.3 学习策略的改进第68-72页
        5.3.1 树立长久的学习动机,正确归因学习成果第68-69页
        5.3.2 学会知识的迁移第69-7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作者简介第78-80页
附录1第80-84页
附录2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数学学习迁移情况调查与教学策略
下一篇:三角函数恒等式与不等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