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 新媒体环境下重大公共事件频发 | 第10页 |
(二)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环境更加多元复杂 | 第10-11页 |
(三)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框架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三、研究意义、目标与方法 | 第20-2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多元行动者的框架竞争 | 第24-44页 |
一、“于欢案”中媒体新闻样本的编码类目 | 第24-27页 |
二、“于欢案”媒体新闻文本框架建构特征 | 第27-34页 |
(一) 及时传播事实报道框架,多维度引导舆论 | 第27-29页 |
(二) 框架提供者相互竞争,信源偏向凸显框架策略 | 第29-32页 |
(三) 中央级媒体设置报道框架,地方级媒体大量转发 | 第32-34页 |
三、多元行动者的框架建构 | 第34-44页 |
(一) 重点讨论讨债双方,淡化涉事民警行为 | 第34-36页 |
(二) 于欢行为定义框架 | 第36-39页 |
(三) 讨债者行为定义框架 | 第39-41页 |
(四) 涉事民警行为定义框架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于欢案”中受众建构框架的能动性 | 第44-56页 |
一、《新京报》和《人民日报》的微博文本及受众跟贴 | 第45-47页 |
二、“于欢案”受众框架建构的差异性 | 第47-56页 |
(一) 微博文本中可识别的行动者框架 | 第47-48页 |
(二) 受众认知框架的多样性 | 第48-54页 |
(三) 受众对“于欢案”宣判结果的态度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受众框架的偏向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 第56-68页 |
一、受众对涉事主体行为框架建构的偏向 | 第56-60页 |
(一) 视角偏向:侧重从道德角度而非法律角度建构事件意义 | 第57-58页 |
(二) 政治偏差:不满情绪使事件意义建构过度“政治化” | 第58-59页 |
(三) 立场偏向:强化“微博治国”,呼吁司法公正 | 第59-60页 |
二、受众框架建构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 第60-68页 |
(一) 向受众提供认知资源的主要行动者 | 第61-64页 |
(二) 受众对日常经验和文化常识的调用 | 第64-66页 |
(三) 框架建构过程中受众之间的互动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受众框架的建构机制 | 第68-72页 |
一、受众框架的建构机制探讨 | 第68-70页 |
二、受众框架建构机制研究的两种路径 | 第70-72页 |
(一) 框架效果路径 | 第70-71页 |
(二) 受众认知路径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