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3-18页 |
1.1.1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 第13-14页 |
1.1.2 东北黑土地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 第14-16页 |
1.1.3 东北黑土地在退化 | 第16-1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1.3.1 关于黑土地自然情况的研究 | 第19-23页 |
1.3.2 关于黑土地退化原因的研究 | 第23-26页 |
1.3.3 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对策的研究 | 第26-2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1.4.1 施肥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1.4.2 土壤生态理论 | 第30-32页 |
1.4.3 协同理论 | 第32-33页 |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5页 |
1.5.4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吉林省黑土地基本情况与典型地区调查 | 第39-61页 |
2.1 黑土地基本情况分析 | 第39-45页 |
2.1.1 土壤有机质分布 | 第39-41页 |
2.1.2 土壤氮分布 | 第41-42页 |
2.1.3 土壤磷分布 | 第42-43页 |
2.1.4 土壤钾分布 | 第43-45页 |
2.2 黑土区地力变化态势分析 | 第45-48页 |
2.2.1 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 | 第45页 |
2.2.2 西部黑土区中低产田增加 | 第45-47页 |
2.2.3 东部黑土区中高产田面积增加 | 第47-48页 |
2.3 黑土地调查与评估方法 | 第48-59页 |
2.3.1 调查方法 | 第48-50页 |
2.3.2 调查内容 | 第50-52页 |
2.3.3 调查步骤 | 第52-53页 |
2.3.4 评价路线 | 第53-54页 |
2.3.5 评价内容 | 第54-55页 |
2.3.6 评价方法 | 第55-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吉林省黑土区地力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5页 |
3.1 自然因素 | 第61-66页 |
3.1.1 气候 | 第61-65页 |
3.1.2 其它自然因素 | 第65-66页 |
3.2 耕作方式 | 第66-71页 |
3.2.1 现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构型的影响 | 第66-67页 |
3.2.2 现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67-68页 |
3.2.3 现行耕作方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 第68-69页 |
3.2.4 种植结构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 第69页 |
3.2.5 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69-71页 |
3.3 生态破坏 | 第71-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四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与耕作方式转变 | 第75-93页 |
4.1 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 | 第75-76页 |
4.2 推广大田作物科学化耕作 | 第76-81页 |
4.2.1 改进传统耕作方式 | 第76-78页 |
4.2.2 推广玉米“垄侧栽培”生产模式 | 第78-79页 |
4.2.3 推广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 | 第79-81页 |
4.3 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 第81-88页 |
4.3.1 农田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1-82页 |
4.3.2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则 | 第82页 |
4.3.3 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使用 | 第82-84页 |
4.3.4 主要作物的化肥施用量 | 第84-87页 |
4.3.5 加强农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 | 第87-88页 |
4.4 推进机械深耕、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 | 第88-90页 |
4.4.1 机械深松整地 | 第88-89页 |
4.4.2 秸秆还田 | 第89页 |
4.4.3 增施有机肥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与生态系统建设 | 第93-131页 |
5.1 水资源保护 | 第93-106页 |
5.1.1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 第93-99页 |
5.1.2 黑土区水资源保护的原则 | 第99-101页 |
5.1.3 黑土区水资源保护 | 第101-106页 |
5.2 林业资源保护 | 第106-118页 |
5.2.1 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 第106-108页 |
5.2.2 黑土区林业保护的总体方向 | 第108-110页 |
5.2.3 林业资源保护的重点项目 | 第110-118页 |
5.3 草地资源保护 | 第118-120页 |
5.4 湿地资源保护 | 第120-122页 |
5.5 土地资源保护 | 第122-125页 |
5.6 土壤环境保护 | 第125-129页 |
5.6.1 土壤污染 | 第125-126页 |
5.6.2 土壤污染的特点 | 第126页 |
5.6.3 土壤污染现状 | 第126-127页 |
5.6.4 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机制 | 第127-12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政策与存在的问题 | 第131-145页 |
6.1 黑土地保护政策现状 | 第131-134页 |
6.1.1 制度性政策 | 第131-133页 |
6.1.2 具体政策措施 | 第133-134页 |
6.2 黑土地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134-138页 |
6.2.1 黑土地保护政策“碎片化” | 第134-137页 |
6.2.2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 第137-138页 |
6.2.3 社会监督缺失 | 第138页 |
6.2.4 相关法律缺位 | 第138页 |
6.3 完善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建议 | 第138-143页 |
6.3.1 建立黑土地保护政策整合机制 | 第138-140页 |
6.3.2 保护调动农民积极性 | 第140-141页 |
6.3.3 健全完善监督体制 | 第141-142页 |
6.3.4 加强黑土地保护立法 | 第142-14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5-149页 |
1.吉林省黑土地下降趋势 | 第145-146页 |
2.黑土地退化的原因 | 第146-147页 |
3.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