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5-31页 |
1.1 土壤肥力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 土壤肥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6-20页 |
1.2.1 土壤肥力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稻田土壤氮素利用率较低的原因 | 第17-19页 |
1.2.3 肥料氮素的残留和再利用 | 第19-20页 |
1.3 土壤微生物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 第20-21页 |
1.4 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方法——(15)~N示踪法与差减法 | 第21-22页 |
1.5 稻田土壤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过程 | 第22-26页 |
1.5.1 氨化作用 | 第22-23页 |
1.5.2 固氮作用 | 第23-24页 |
1.5.3 硝化作用 | 第24-25页 |
1.5.4 反硝化作用与硝酸盐异化还原作用 | 第25页 |
1.5.5 厌氧氨氧化作用 | 第25-26页 |
1.6 氮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6.1 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 | 第26页 |
1.6.2 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 | 第26-27页 |
1.6.3 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 | 第27-28页 |
1.6.4 蛋白水解细菌功能基因 | 第28-29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2.1 土壤肥力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1页 |
2.1.1 试验土壤 | 第31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2.2 不同肥力土壤对残留肥料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1 试验土壤 | 第31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9页 |
2.3.1 叶色值SPAD的测定 | 第33页 |
2.3.2 考种 | 第33页 |
2.3.3 植株氮含量测定及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2.3.4 土壤氮素分析 | 第34-35页 |
2.3.5 土壤酶活性 | 第35-37页 |
2.3.6 土壤氮循环过程作用强度 | 第37-39页 |
2.3.7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2.4 不同肥力河流冲积性水稻土对氮循环功能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的影响 | 第39-43页 |
2.4.1 DNA的提取 | 第39页 |
2.4.2 功能基因的PCR扩增 | 第39-40页 |
2.4.3 高通量测序 | 第40页 |
2.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41页 |
2.4.5 功能基因丰度的测定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165页 |
3.1 不同肥力湖泊冲积性水稻土对水稻氮素利用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3-62页 |
3.1.1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2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叶片SPAD的影响 | 第45页 |
3.1.3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1.4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含氮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1.5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48-50页 |
3.1.6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1.7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 第51页 |
3.1.8 不同肥力土壤水稻氮素来源及其比例 | 第51-54页 |
3.1.9 不同肥力土壤对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 第54-55页 |
3.1.10 不同肥力土壤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3.1.11 不同肥力土壤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1.12 不同肥力土壤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1.13 不同肥力土壤对氮循环过程作用强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3.1.14 不同肥力土壤对可溶性养分的影响 | 第59-60页 |
3.1.15 不同肥力土壤对活性有机氮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 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62-74页 |
3.2.1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2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63-65页 |
3.2.3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含氮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4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5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3.2.6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 第69-70页 |
3.2.7 不同肥力土壤水稻氮素来源及其比例 | 第70-72页 |
3.2.8 不同肥力土壤对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 第72页 |
3.2.9 不同肥力土壤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 第72-74页 |
3.3 不同肥力河流冲积性水稻土对水稻氮素利用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74-97页 |
3.3.1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74-76页 |
3.3.2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叶片SPAD的影响 | 第76页 |
3.3.3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76-78页 |
3.3.4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含氮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5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79-81页 |
3.3.6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7 不同肥力土壤对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 第82-83页 |
3.3.8 不同肥力土壤水稻氮素来源及其比例 | 第83-85页 |
3.3.9 不同肥力土壤对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 第85-86页 |
3.3.10 不同肥力土壤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3.3.11 不同肥力土壤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3.3.12 不同肥力土壤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3.3.13 不同肥力土壤对氮循环过程作用强度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14 不同肥力土壤对可溶性养分的影响 | 第91-92页 |
3.3.15 不同肥力土壤对活性有机氮的影响 | 第92-94页 |
3.3.16 不同肥力河流冲积性水稻土对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94-97页 |
3.4 不同肥力河流冲积性水稻土对土壤残留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97-107页 |
3.4.1 不同肥力土壤对第二年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3.4.2 不同肥力土壤对第二年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98-99页 |
3.4.3 不同肥力土壤第二年水稻含氮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4.4 不同肥力土壤对第二年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3.4.5 不同肥力土壤对第二年水稻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102页 |
3.4.6 不同肥力土壤对第二年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4.7 不同肥力土壤水稻氮素来源及其比例 | 第103-106页 |
3.4.8 不同肥力土壤对第一年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3.5 不同肥力河流冲积性水稻土对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7-165页 |
3.5.1 AOA-amoA基因的群落多样性 | 第107-119页 |
3.5.1.1 氨氧化古菌功能基因测序结果 | 第107-108页 |
3.5.1.2 AOA-amoA基因物种的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3.5.1.3 氨氧化古菌OTUs Venn图分析 | 第109-110页 |
3.5.1.4 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组成 | 第110-113页 |
3.5.1.5 氨氧化古菌群落PCoA分析 | 第113-114页 |
3.5.1.6 氨氧化古菌群落相似性分析 | 第114页 |
3.5.1.7 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冗余分析 | 第114-116页 |
3.5.1.8 氨氧化古菌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 第116-117页 |
3.5.1.9 氨氧化古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7-119页 |
3.5.2 AOB-amoA基因的群落多样性 | 第119-128页 |
3.5.2.1 氨氧化细菌功能基因测序结果 | 第119-120页 |
3.5.2.2 AOB-amoA基因物种的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3.5.2.3 氨氧化细菌OTUs Venn图分析 | 第121-122页 |
3.5.2.4 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 | 第122-124页 |
3.5.2.5 氨氧化细菌群落的PCoA分析 | 第124页 |
3.5.2.6 氨氧化细菌群落的冗余分析 | 第124-125页 |
3.5.2.7 氨氧化细菌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 第125-126页 |
3.5.2.8 氨氧化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6-128页 |
3.5.3 nifH基因的群落多样性 | 第128-142页 |
3.5.3.1 固氮细菌nifH基因测序结果 | 第128-129页 |
3.5.3.2 固氮细菌物种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29-130页 |
3.5.3.3 固氮细菌OTUs Venn图分析 | 第130-131页 |
3.5.3.4 固氮细菌的群落组成 | 第131-134页 |
3.5.3.5 固氮细菌群落PCoA分析 | 第134-135页 |
3.5.3.6 固氮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 第135页 |
3.5.3.7 固氮细菌的群落的冗余分析 | 第135-136页 |
3.5.3.8 固氮细菌物种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 第136-140页 |
3.5.3.9 固氮细菌群落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0-142页 |
3.5.4 nirS基因的群落多样性 | 第142-154页 |
3.5.4.1 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测序结果 | 第142-143页 |
3.5.4.2 反硝化细菌群落OTUs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43-144页 |
3.5.4.3 反硝化细菌的OTUs Venn图分析 | 第144-145页 |
3.5.4.4 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组成 | 第145-148页 |
3.5.4.5 反硝化细菌的PCoA分析 | 第148-149页 |
3.5.4.6 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 第149页 |
3.5.4.7 反硝化细菌的db-RDA分析 | 第149-150页 |
3.5.4.8 反硝化细菌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 第150-152页 |
3.5.4.9 反硝化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152-154页 |
3.5.5 npr基因的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154-165页 |
3.5.5.1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npr基因的测序结果 | 第154-155页 |
3.5.5.2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的分类和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55-156页 |
3.5.5.3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OTUs Venn图分析 | 第156-157页 |
3.5.5.4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的群落组成 | 第157-160页 |
3.5.5.5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群落的PCoA分析 | 第160-161页 |
3.5.5.6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 第161页 |
3.5.5.7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群落db-RDA分析 | 第161-162页 |
3.5.5.8 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 第162-163页 |
3.5.5.9 土壤中性金属蛋白水解细菌npr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163-165页 |
4 讨论 | 第165-174页 |
4.1 土壤肥力对水稻产量和贡献率的影响 | 第165页 |
4.2 土壤肥力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效率的影响 | 第165-166页 |
4.3 土壤肥力对氮素来源及其氮肥去向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4.4 土壤肥力对残留肥料氮利用的影响 | 第167-168页 |
4.5 土壤肥力对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 第168页 |
4.6 土壤肥力对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 第168-169页 |
4.7 土壤肥力对活性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 第169页 |
4.8 土壤肥力对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169-171页 |
4.9 土壤肥力对功能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 第171-17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76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174-175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75页 |
5.3 创新点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作者简介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