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河岸缓冲带对辽河面源污染的阻控作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面源污染的成因与危害第12页
        1.1.2 河岸缓冲带的定义与功能第12-13页
        1.1.3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面源污染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2 河岸缓冲带研究进展第17-22页
        1.2.3 河岸缓冲带对N、P污染物的阻控机理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第24页
    1.5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6-36页
    2.1 位置及区域水系第26-27页
    2.2 气象水文第27-29页
    2.3 植被分布第29页
    2.4 土壤特征第29-30页
    2.5 社会经济状况第30-31页
    2.6 生态环境问题第31页
    2.7 流域水污染状况第31-34页
    2.8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河岸缓冲带截污植物初选第36-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40页
        3.1.1 供试材料第36-37页
        3.1.2 试验装置第37-38页
        3.1.3 试验设计第38-39页
        3.1.4 测定方法第39页
        3.1.5 数据分析第39-4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3.2.1 对TN的净化效果第40-41页
        3.2.2 对TP的净化效果第41-43页
        3.2.3 对COD的净化效果第43-44页
        3.2.4 植物对污水的耐受性第44-45页
        3.2.5 草本植物涵水及对径流SS的阻截效果第45-47页
        3.2.6 几种植物组合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第47-48页
    3.3 机理分析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冻融期与生长期缓冲带植物截污性能第52-7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4.1.1 供试材料第52页
        4.1.2 试验设计第52-53页
        4.1.3 测定方法第53-54页
        4.1.4 数据分析第5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4-69页
        4.2.1 冻融期植物对TN的净化第54-59页
        4.2.2 冻融期植物对TP的净化第59-63页
        4.2.3 冻融期植物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第63-69页
    4.3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5章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截污贡献第72-8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5.1.1 供试材料第72-73页
        5.1.2 试验设计第73页
        5.1.3 测定方法第73-74页
        5.1.4 数据分析第74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74-82页
        5.2.1 AMF菌剂对基质全氮的影响第74-77页
        5.2.2 AMF菌剂对植物株高的影响第77-78页
        5.2.3 缓冲带AMF菌剂的强化作用第78-80页
        5.2.4 AMF菌剂对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80-82页
    5.3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6章 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第84-11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6.1.1 供试材料第84页
        6.1.2 试验设计第84-85页
        6.1.3 测定方法第85页
        6.1.4 数据分析第85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5-106页
        6.2.1 缓冲带不同宽度、坡度对旱柳净化污水的影响第85-92页
        6.2.2 植被缓冲带宽度划定第92-94页
        6.2.3 植被缓冲带污染阻控人工强化技术第94-98页
        6.2.4 植被缓冲带建设第98-106页
    6.3 实测验证第106-108页
    6.4 管理措施第108-110页
        6.4.1 河岸缓冲带的管理措施第108-109页
        6.4.2 缓冲带日常养护与管理第109-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7.1 结论第112-113页
    7.2 创新点第113页
    7.3 展望第113-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机制研究
下一篇: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材料锚固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