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械手论文

行星采样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采样机械臂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机械臂轨迹规划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采样机械臂的总体结构设计第20-2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采样机械臂的总体设计第20-21页
    2.3 关节结构设计第21-27页
        2.3.1 电机选型第21-23页
        2.3.2 减速器选型第23-25页
        2.3.3 模块化关节结构第25-26页
        2.3.4 腕关节结构第26页
        2.3.5 锁紧机构结构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采样机械臂的数学模型建立第28-36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运动学建模第28-31页
        3.2.1 正运动学建模第28-29页
        3.2.2 逆运动学建模第29-31页
    3.3 动力学建模第31-35页
        3.3.1 机械臂动力学建模的方法第31-33页
        3.3.2 采样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第33-35页
        3.3.3 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基本特性第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采样机械臂的轨迹规划研究第36-47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第36-41页
        4.2.1 三次项式轨迹第36-38页
        4.2.2 五次项式轨迹第38-39页
        4.2.3 混有抛物线的线性插值第39-41页
    4.3 笛卡尔空间坐标系中的轨迹规划第41-46页
        4.3.1 笛卡尔空间直线插补第42-43页
        4.3.2 笛卡尔空间圆弧插补第43-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采样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控制研究第47-70页
    5.1 引言第47页
    5.2 机械臂的独立关节伺服控制第47-53页
        5.2.1 直流伺服电机模型第47-48页
        5.2.2 独立关节模型第48-50页
        5.2.3 独立关节控制第50-53页
    5.3 机械臂的最优控制第53-57页
        5.3.1 基于LQR的最优控制器设计第53-55页
        5.3.2 最优控制器的稳定性证明第55页
        5.3.3 仿真实验第55-57页
    5.4 机械臂的滑模控制第57-62页
        5.4.1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第58-59页
        5.4.2 滑模控制设计第59-60页
        5.4.3 滑模控制的稳定性证明第60-61页
        5.4.4 仿真实验第61-62页
    5.5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滑模控制第62-67页
        5.5.1 反馈线性化设计第62-63页
        5.5.2 反馈线性化控制器稳定性证明第63-64页
        5.5.3 仿真实验第64-65页
        5.5.4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滑模控制器设计第65页
        5.5.5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滑模控制器稳定性证明第65-66页
        5.5.6 仿真实验第66-67页
    5.6 采样机械臂控制系统对比分析第67-69页
    5.7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采样机械臂样机实验研究第70-83页
    6.1 引言第70页
    6.2 基于EMAC200运动控制器的实验研究第70-77页
        6.2.1 机械臂控制系统硬件架构第70-74页
        6.2.2 上位机软件第74-75页
        6.2.3 轨迹规划实验第75-77页
    6.3 基于AutoCut.v9.2运动控制卡的实验研究第77-82页
        6.3.1 机械臂控制系统硬件架构第77-79页
        6.3.2 上位机软件第79-80页
        6.3.3 轨迹规划实验第80-82页
    6.4 控制器分析对比第82页
    6.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结论第83-84页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附录第88-94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活体植物叶片气孔成像仪的研制
下一篇: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