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美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美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概况 | 第17-24页 |
2.1 运动员脑震荡的概念与识别 | 第17-20页 |
2.1.1 运动相关性脑震荡与医学脑震荡的概念区分 | 第17-18页 |
2.1.2 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的认定 | 第18-20页 |
2.2 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的危害 | 第20-21页 |
2.2.1 脑震荡对运动员身体的危害 | 第20-21页 |
2.2.2 脑震荡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危害 | 第21页 |
2.3 美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的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2.4 美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的立法现状 | 第23-24页 |
第3章 美国预防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的法律制度 | 第24-31页 |
3.1 美国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的预防责任主体及内容 | 第24-26页 |
3.1.1 赛前教育预防责任主体 | 第24-25页 |
3.1.2 赛前教育内容 | 第25-26页 |
3.2 美国运动相关性脑震荡的预防方式 | 第26-31页 |
3.2.1 知情和检测制度 | 第26-28页 |
3.2.2 预防责任制度 | 第28-31页 |
第4章 美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现场处理的法律制度 | 第31-35页 |
4.1 运动员出现脑震荡后的处理方式 | 第31-32页 |
4.1.1 强制退出比赛 | 第31-32页 |
4.1.2 重返赛场继续比赛 | 第32页 |
4.2 处理运动员脑震荡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32-35页 |
4.2.1 团队教练与医生的权利与义务 | 第32-33页 |
4.2.2 学校与赛事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 第33-35页 |
第5章 美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的法律救济 | 第35-43页 |
5.1 美国运动员遭受脑震荡后寻求救济的适格主体 | 第35-37页 |
5.1.1 权利救济主体类型 | 第35页 |
5.1.2 特殊救济主体 | 第35-37页 |
5.2 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37-40页 |
5.2.1 损害是否由被告造成 | 第37-39页 |
5.2.2 选择性责任、并发因果关系与继发因果关系 | 第39页 |
5.2.3 替代责任在事实因果关系中的适用 | 第39-40页 |
5.3 责任承担主体与承担方式 | 第40-43页 |
5.3.1 责任承当主体 | 第40-42页 |
5.3.2 责任承担方式 | 第42页 |
5.3.3 法定免责条款的适用 | 第42-43页 |
第6章 对中国的启示 | 第43-48页 |
6.1 我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及相关体育伤害的现状及相关制度 | 第43-46页 |
6.1.1 我国运动员脑震荡损害及相关体育伤害的现状 | 第43-44页 |
6.1.2 我国解决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纠纷的法律依据 | 第44-45页 |
6.1.3 我国解决运动员脑震荡损害纠纷中存在的立法问题 | 第45-46页 |
6.2 中国完善的主要思路 | 第46-48页 |
6.2.1 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护法律体系 | 第46页 |
6.2.2 完善体育组织内部运动员保护规范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