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五句子山歌的语言学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2-18页 |
| (一)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 歌谣的系统整理与研究 | 第13-14页 |
| 2. 歌谣的语言学研究 | 第14-15页 |
| 3. 五句子山歌的研究 | 第15页 |
| (三)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第15-16页 |
| (四) 湖北秭归概况 | 第16页 |
| 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2. 历史沿革 | 第16页 |
| (五) 秭归五句子山歌的历史源流 | 第16-18页 |
| 一、秭五句子山歌的分类 | 第18-25页 |
| (一) 按内容分 | 第18-23页 |
| 1. 情歌 | 第18-19页 |
| 2. 劳动歌 | 第19-21页 |
| 3. 历史歌 | 第21页 |
| 4. 斗歌 | 第21-23页 |
| (二) 按结构分 | 第23-25页 |
| 1. 单五句 | 第23页 |
| 2. 赶五句 | 第23-24页 |
| 3. 花五句 | 第24页 |
| 4. 穿号子 | 第24-25页 |
| 二、秭归五句子山歌的韵律分析 | 第25-35页 |
| (一) 押韵 | 第25-31页 |
| 1. 押韵方式 | 第25-31页 |
| 2. 韵脚分析 | 第31页 |
| (二)节奏 | 第31-32页 |
| 1. 七言句式的节奏 | 第31-32页 |
| 2. 非七言句式的节奏 | 第32页 |
| (三) 儿化 | 第32-33页 |
| (四) 衬词 | 第33-35页 |
| 三、秭归五句子山歌的词汇分析 | 第35-45页 |
| (一) 名物类 | 第35-37页 |
| (二) 古语词类 | 第37-39页 |
| (三) 称谓类 | 第39页 |
| (四) 动作类 | 第39-41页 |
| (五) 时间类 | 第41-42页 |
| (六) “子”尾词 | 第42-43页 |
| (七) 其它 | 第43-45页 |
| 四、秭归五句子山歌的语法分析 | 第45-53页 |
| (一) 常用虚词 | 第45-47页 |
| 1. “的” | 第45-46页 |
| 2. “哒” | 第46-47页 |
| 3. “到” | 第47页 |
| (二) 单句 | 第47-50页 |
| 1. 句式 | 第47-49页 |
| 2. 句类 | 第49-50页 |
| (三) 紧缩复句 | 第50-53页 |
| 1. 表并列 | 第50页 |
| 2. 表顺承 | 第50-51页 |
| 3. 表因果 | 第51页 |
| 4. 表转折 | 第51页 |
| 5. 表假设 | 第51-53页 |
| 五、秭归五句子山歌的修辞 | 第53-61页 |
| (一)整散句的组合 | 第53-55页 |
| 1. 七言句式的诗体歌谣 | 第53页 |
| 2. 整中有散的变体歌谣 | 第53-54页 |
| 3. 多种句式的整散句组合的歌谣 | 第54-55页 |
| (二)修辞格 | 第55-61页 |
| 1. 起兴 | 第55-56页 |
| 2. 比喻 | 第56-57页 |
| 3. 反复 | 第57页 |
| 4. 排比 | 第57-58页 |
| 5. 夸张 | 第58页 |
| 6. 对偶 | 第58-59页 |
| 7. 回环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