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蓼蓝转录组测序用于靛蓝靛玉红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转录组学及其在药用植物中的作用第13-19页
        1.2.1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概述第13-14页
        1.2.2 新型测序技术第14-18页
        1.2.3 新型转录组测序技术第18页
        1.2.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第18-19页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第19-22页
        1.3.1 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测定第19-20页
        1.3.2 中药甙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0页
        1.3.3 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0页
        1.3.4 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0-21页
        1.3.5 萜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1页
        1.3.6 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1页
        1.3.7 有机酸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1-22页
        1.3.8 甾酮、甾醇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2页
    1.4 蓼蓝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2章 HPLC检测不同采摘阶段蓼蓝叶片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第26-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1.1 植物材料第26页
        2.1.2 实验试剂第26页
        2.1.3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页
        2.2.1 色谱条件第27页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7页
        2.2.3 蓼蓝中有效成分靛蓝和靛玉红的检测第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1页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27-28页
        2.3.2 提取方法的确定第28页
        2.3.3 流动相的选择第28页
        2.3.4 靛蓝标准品和靛玉红标准品线性回归方程第28-29页
        2.3.5 蓼蓝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定量分析第29-31页
        2.3.6 稳定性试验第31页
        2.3.7 精密度试验第31页
    2.4 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不同采摘阶段蓼蓝转录组测序第32-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8页
        3.1.1 实验试剂第32页
        3.1.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3.1.3 上机测序准备第33-38页
            3.1.3.1 蓼蓝叶片总RNA提取第33页
            3.1.3.2 RNA浓度及纯度的检验第33页
            3.1.3.3 RNA完整度检验第33-34页
            3.1.3.4 mRNA提取及片段化第34-35页
            3.1.3.5 测序文库的构建第35-36页
            3.1.3.6 文库质量的检验第36-37页
            3.1.3.7 文库浓度的测定第37页
            3.1.3.8 上机测序第37-3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8-42页
        3.2.1 蓼蓝叶片总RNA浓度与质量的检测第38页
        3.2.2 测序文库质量及浓度的检测第38-39页
        3.2.3 上机测序结果分析第39-42页
    3.3 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不同采摘阶段蓼蓝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第43-60页
    4.1 转录组数据处理方法第43-46页
        4.1.1 序列处理、拼接与组装第43-44页
            4.1.1.1 数据预处理第43-44页
            4.1.1.2 转录本拼接第44页
            4.1.1.3 BUSCO评价转录本拼接质量第44页
        4.1.2 表达定量第44页
        4.1.3 组装后序列功能注释第44-45页
            4.1.3.1 GO功能注释第45页
            4.1.3.2 KEGG功能注释第45页
        4.1.4 样品相关系数与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4.1.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6页
        4.1.6 GO与KEGG功能富集第4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6-59页
        4.2.1 序列处理、拼接与组装结果第46-48页
            4.2.1.1 转录本拼接第46-47页
            4.2.1.2 转录本拼接质量评估第47-48页
        4.2.2 表达定量第48-49页
        4.2.2 组装后功能注释第49-50页
        4.2.3 样品相关系数与相关性分析第50页
        4.2.4 差异表达分析第50-52页
        4.2.5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第52-55页
            4.2.5.1 GO富集分析第52-53页
            4.2.5.2 KEGG富集分析第53-55页
        4.2.6 差异基因调控靛蓝、靛玉红的生物合成第55-59页
    4.3 小结第59-60页
结论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蛋白酶活性检测与核酸运输新方法
下一篇:陕西省气象灾害预警决策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