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气象灾害论文

陕西省气象灾害预警决策行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第12-16页
        1.1.1 气象灾害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第12-14页
        1.1.2 预警决策、预警质量及制度的关系第14-15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所用理论第16-18页
        1.2.1 理性决策理论第16页
        1.2.2 行为决策理论和前景理论第16-18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2页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第18-20页
        1.3.2 过往研究的价值和局限第20-22页
    1.4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第22页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22-25页
        1.5.1 研究的思路第22-23页
        1.5.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第23-25页
        1.5.3 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技术路线第25页
    1.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基于前景理论的预警信号决策基础分析第26-36页
    2.1 预警信号决策的自然过程第26-31页
        2.1.1 预警信号的决策者第26-27页
        2.1.2 预警信号的决策标的第27-30页
        2.1.3 预警信号决策的业务流程第30-31页
    2.2 基于前景理论对预警信号决策过程的分析第31-33页
        2.2.1 预警信号决策中个体因素的影响第31页
        2.2.2 预警信号决策中的外部环境的影响第31-32页
        2.2.3 价值函数在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作用第32-33页
        2.2.4 权重函数在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作用第33页
    2.3 前景理论视角下预警信号决策流程的逻辑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陕西省预警信号决策中决策者个体决策行为特征研究第36-52页
    3.1 研究方法第36-39页
        3.1.1 访谈设计第36-37页
        3.1.2 样本描述第37-39页
    3.2 内容分析第39-49页
        3.2.1 预警信号决策的价值理解第39-43页
        3.2.2 预警信号决策环境的认知第43-45页
        3.2.3 预警信号决策过程的认知第45-46页
        3.2.4 预警信号决策结果的盈亏判断标准第46-49页
    3.3 访谈研究结论第49页
    3.4 进一步提出问题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陕西省预警信号决策中决策者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第52-74页
    4.1 研究方法第52-53页
        4.1.1 问卷设计第52-53页
        4.1.2 分析方法第53页
        4.1.3 调查过程第53页
    4.2 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53-71页
        4.2.1 样本描述第53-54页
        4.2.2 信度分析第54-55页
        4.2.3 效度分析第55页
        4.2.4 统计分析第55-71页
    4.3 问卷调查研究结论第71-73页
        4.3.1 陕西省天气预报员预警信号决策中的主要群体特征第71-73页
        4.3.2 陕西省天气预报员预警信号决策中的次要群体特征第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干预预警信号决策行为的探讨第74-86页
    5.1 干预的基础问题探讨第74-78页
        5.1.1 预警决策群体行为特征的权重分析第75-77页
        5.1.2 探讨的总体方向第77-78页
    5.2 具体的干预建议和可能的影响第78-84页
        5.2.1 从行为特征角度的干预建议第78-80页
        5.2.2 从前景理论角度的干预建议第80-84页
    5.3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结论第86-90页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6-87页
        6.1.1 陕西省预警信号决策中决策者群体决策行为特征第86-87页
        6.1.2 业务制度机制的各范畴对预报员决策行为的群体特征的影响力第87页
        6.1.3 决策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第87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87-90页
        6.2.1 研究的不足第87-88页
        6.2.2 研究的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 1第94-96页
附录 2第96-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蓼蓝转录组测序用于靛蓝靛玉红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下一篇:电磁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高能段载荷量能器数据采集与管理软件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