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页 |
二、有关卡尔·尼尔森及其作品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9-12页 |
三、论文写作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卡尔·尼尔森及其创作简介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卡尔·尼尔森:丹麦民族作曲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者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卡尔·尼尔森的六部交响曲综述 | 第17-24页 |
一、尼尔森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首演评论 | 第17-21页 |
1、《第一交响曲》 | 第17-18页 |
2、《第二“四种气质”交响曲》 | 第18-19页 |
3、《第三“开阔”交响曲》 | 第19-20页 |
4、《第四“不可磨灭”交响曲》 | 第20页 |
5、《第五交响曲》 | 第20-21页 |
6、《第六“纯朴”交响曲》 | 第21页 |
二、尼尔森交响曲的历史分期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卡尔·尼尔森的《第四“不可磨灭”交响曲》 | 第24-46页 |
第一节 “渐进调性”创作思维 | 第24-29页 |
一、“渐进调性”释义及在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运用 | 第24-26页 |
二、“渐进调性”在尼尔森早期交响曲中的体现 | 第26-29页 |
1、五度关系调性布局 | 第26-27页 |
2、三度关系调性布局 | 第27页 |
3、二度关系及增四度关系调性布局 | 第27页 |
4、建立于模糊调性上的双调性关系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第四交响曲》中对传统的遵循 | 第29-40页 |
一、《第四交响曲》的标题性内涵 | 第29-31页 |
二、《第四交响曲》的各乐章结构布局及奏鸣原则的体现 | 第31-34页 |
1、《第四交响曲》的结构布局 | 第31-33页 |
2、奏鸣原则的体现 | 第33-34页 |
三、《第四交响曲》的主题发展方式 | 第34-40页 |
1、赋格段 | 第34-36页 |
2、变奏 | 第36-37页 |
3、主题贯穿 | 第37-40页 |
第三节 《第四交响曲》中创新性探索的萌芽 | 第40-46页 |
一、乐章连续演奏:交响套曲与交响诗结构思维的结合 | 第40-42页 |
1、《第四交响曲》的呈示性结构 | 第41页 |
2、《第四交响曲》对奏鸣曲式的扩展 | 第41-42页 |
二、双调性主题的渐进调性 | 第42-43页 |
三、定音鼓的隐喻含义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卡尔·尼尔森的《第五交响曲》 | 第46-61页 |
第一节 《第五交响曲》的风格界定 | 第46页 |
第二节 《第五交响曲》的创作特征 | 第46-61页 |
一、隐形标题:对《第四交响曲》标题性含义的深化 | 第46-47页 |
二、二乐章形式的交响曲 | 第47-52页 |
1、关于音乐史上的二乐章交响曲 | 第47-48页 |
2、尼尔森《第五交响曲》的结构布局 | 第48-50页 |
3、《第五交响曲》结构中的二元性及套曲思维 | 第50-52页 |
三、《第五交响曲》的主题发展方式 | 第52-58页 |
1、赋格段 | 第52-54页 |
2、主题贯穿 | 第54-56页 |
3、二度、三度关系的主题素材 | 第56-58页 |
四、模糊调性主题的渐进形式 | 第58-59页 |
五、小鼓的隐喻含义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中期创作述评 | 第61-70页 |
第一节 尼尔森交响曲中期风格 | 第61-64页 |
一、标题性特征 | 第61-63页 |
1、显性描绘“战争”意义——定音鼓、小鼓的拟声性 | 第61页 |
2、隐性诠释“生命”意义——渐进调性、赋格段、主题贯穿的象征性 | 第61-62页 |
3、“不可磨灭”的内涵解读 | 第62-63页 |
二、乐章结构及对奏鸣曲式的探索 | 第63-64页 |
三、对晚期交响曲的影响 | 第64页 |
第二节 尼尔森交响曲中丹麦民族音乐语言特征 | 第64-66页 |
一、丹麦民族音乐对尼尔森的影响 | 第64-66页 |
二、尼尔森中期交响曲中的丹麦音乐语言特征 | 第66页 |
第三节 对尼尔森中期交响曲创作的评价 | 第66-70页 |
一、丹麦本国的评论 | 第66-67页 |
二、欧美国家的评论 | 第67-68页 |
三、对尼尔森历史地位的再审视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84页 |
附录一 :部分尼尔森书信、采访中文翻译 | 第73-77页 |
附录二 :部分尼尔森交响曲乐评中文翻译 | 第77-81页 |
附录三 :《第四“不灭”交响曲》手稿 | 第81-82页 |
附录四 :《第五交响曲》手稿 | 第82-83页 |
附录五 :尼尔森、西贝柳斯与北欧音乐家合影 | 第83页 |
附录六 :丹麦100克朗纸币正面(1997版)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