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

广金钱草药材生产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序论第14-21页
    1.1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广金钱草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本草考证第15页
        1.2.2 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第15-16页
        1.2.3 资源分布第16页
        1.2.4 化学成分第16-17页
        1.2.5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第17页
    1.3 广金钱草药材生产质量标准研究第17-20页
        1.3.1 生长及品质适宜性规划研究第17-18页
        1.3.2 种子、种苗标准研究第18页
        1.3.3 栽培技术第18-19页
        1.3.4 采收及干燥技术第19-20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广金钱草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第21-38页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21-23页
        2.1.1 材料第21页
        2.1.2 仪器与试剂第21-23页
    2.2 方法第23-27页
        2.2.1 种子检验规程第23-26页
        2.2.2 种子质量检验第26页
        2.2.3 种苗采集与质量检测第26页
        2.2.4 数据处理方法第26-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36页
        2.3.1 广金钱草种子检验方法优选第27-31页
        2.3.2 种子质量及等级划分第31-34页
        2.3.3 广金钱草种苗质量及等级划分第34-36页
    2.4 结论及讨论第36-38页
        2.4.1 广金钱草种子标准第36-37页
        2.4.2 广金钱草种苗标准第37-38页
第三章 广金钱草栽培技术研究第38-59页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38-39页
        3.1.1 材料第38页
        3.1.2 仪器第38页
        3.1.3 试剂第38-39页
    3.2 试验方案及方法第39-43页
        3.2.1 大田试验方案第39-41页
        3.2.2 试验方法第41-43页
    3.3 样品质量测定第43-52页
        3.3.1 生物量测定第43页
        3.3.2 总黄酮含量测定第43-46页
        3.3.3 总多糖含量第46-48页
        3.3.4 夏佛塔苷含量第48-52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3.4.1 广金钱草扦插育苗条件考察第52-53页
        3.4.2 不同种植密度对广金钱草药材质量的影响第53-55页
        3.4.3 不同施肥方法对广金钱草药材质量的影响第55-57页
    3.5 结论与讨论第57-59页
        3.5.1 化学试剂对广金钱草插穗成活率的影响第57-58页
        3.5.2 种植密度对广金钱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第58页
        3.5.3 施肥对广金钱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第58-59页
第四章 广金钱草药材采收时间及干燥方法研究第59-67页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59-60页
        4.1.1 材料第59页
        4.1.2 仪器与试剂第59-60页
    4.2 试验方案及方法第60-61页
        4.2.1 试验方案第60页
        4.2.2 方法第60-6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4.3.1 不同采收时间对广金钱草药材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第61-64页
        4.3.2 不同干燥方法对广金钱草药材外观性状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第64-65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65-67页
        4.4.1 最佳采收时间第65-66页
        4.4.2 最佳干燥方法第66-67页
第五章 两广地区广金钱草种植地调研第67-73页
    5.1 仪器第67页
    5.2 方法第67页
        5.2.1 文献调查第67页
        5.2.2 现地调查第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5.3.1 两广种植地基本情况第68页
        5.3.2 两广地区栽培技术差异第68-71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71-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6页
    3.1 总结第73-75页
    3.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附录1第82-87页
附录2第87-91页
附录3第91-93页
附录4第93-96页
附录5第96-103页
附录6第103-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磁珠-SELEX技术的新型有机磷农药OP3的适配体筛选
下一篇: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及抗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