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及抗旱性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表型性状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3 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3.1 苜蓿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 第9-10页 |
1.3.2 苜蓿苗期抗旱性评价 | 第10-1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苜蓿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 | 第12-24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2-1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3-14页 |
2.2.1 试验区概况 | 第13-14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2.3 测定指标 | 第14-15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5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15-21页 |
2.5.1 苜蓿种质表型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 第15页 |
2.5.2 表型性状分布特征 | 第15-19页 |
2.5.3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19页 |
2.5.4 苜蓿种质材料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19-21页 |
2.5.5 苜蓿种质各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1页 |
2.6 小结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苜蓿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 第24-36页 |
3.1 材料 | 第24-2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3.2.2 测定指标 | 第25页 |
3.3 试验统计与分析 | 第25-26页 |
3.3.1 抗旱系数 | 第25-26页 |
3.3.2 权重 | 第26页 |
3.3.3 隶属函数值 | 第26页 |
3.3.4 抗旱性度量值 | 第26页 |
3.3.5 权重系数及加权抗旱系数 | 第2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3.4.1 单项指标分析 | 第26-29页 |
3.4.2 主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3.4.3 隶属函数分析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30-32页 |
3.4.4 DC值与D值、WDC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2-33页 |
3.4.5 聚类分析及抗旱级别的划分 | 第33页 |
3.4.6 逐步回归分析及抗旱性预测评价 | 第33-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苜蓿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评价 | 第36-49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4.2.2 测定指标 | 第36-37页 |
4.3 试验统计与分析 | 第3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4.4.1 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直接评价 | 第37-40页 |
4.4.2 苗期生长指标抗旱性评价 | 第40页 |
4.4.3 苗期抗旱生长指标鉴定筛选 | 第40-41页 |
4.4.4 苜蓿苗期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4.4.5 苜蓿干旱胁迫下各指标的相关性 | 第43页 |
4.4.6 干旱胁迫下各光合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43-44页 |
4.4.7 隶属函数分析 | 第44-46页 |
4.4.8 苜蓿品种综合抗旱性 | 第46-47页 |
4.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9-52页 |
5.1 苜蓿种质农艺性状鉴定 | 第49页 |
5.2 苜蓿种质抗旱性评价 | 第49-52页 |
5.2.1 苜蓿种质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 第49-50页 |
5.2.2 苜蓿苗期抗旱性评价 | 第50-51页 |
5.2.3 苜蓿种质综合抗旱性评价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