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3 硬件在环介绍 | 第21-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横向稳定杆侧倾稳定性分析 | 第24-30页 |
2.1 稳定杆作用原理 | 第24-27页 |
2.1.1 被动式横向稳定杆受力分析 | 第24-25页 |
2.1.2 主动横向稳定杆受力分析 | 第25-26页 |
2.1.3 主动稳定杆方案 | 第26-27页 |
2.2 理想侧倾角度设计 | 第27-28页 |
2.3 侧倾稳定性评价方式 | 第28-29页 |
2.3.1 横向载荷转移率 | 第28页 |
2.3.2 车身侧倾角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整车动力学建模及验证 | 第30-44页 |
3.1 车辆动力学建模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3.1.1 牛顿矢量力学体系 | 第30页 |
3.1.2 拉格朗日分析力学理论 | 第30-31页 |
3.2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1-35页 |
3.2.1 整车各个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2 车轮垂向运动模型 | 第34页 |
3.2.3 轮胎模型 | 第34-35页 |
3.3 整车Simulink模型搭建及验证 | 第35-42页 |
3.3.1 Simulink介绍 | 第35-36页 |
3.3.2 模型搭建 | 第36-39页 |
3.3.3 基于Carsim模型验证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主动横向稳定杆控制器设计 | 第44-59页 |
4.1 主动稳定杆动力学建模 | 第44-46页 |
4.2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第46-49页 |
4.2.1 滑模变结构控制介绍 | 第46-48页 |
4.2.2 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48-49页 |
4.3 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49-53页 |
4.3.1 滑模控制器抖振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模糊控制介绍 | 第50页 |
4.3.3 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50-53页 |
4.4 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分析 | 第53-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主动横向稳定杆控制器的实时仿真控制平台设计 | 第59-71页 |
5.1 仿真控制器硬件开发 | 第59-65页 |
5.1.1 芯片选型 | 第60页 |
5.1.2 主要电路设计 | 第60-65页 |
5.2 仿真控制器软件开发 | 第65-69页 |
5.2.1 模型代码自动生成过程 | 第65-66页 |
5.2.2 搭建28335代码生成工具包 | 第66-69页 |
5.3 监控显示界面设计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硬件在环平台搭建及测试 | 第71-85页 |
6.1 硬件在环系统 | 第71-72页 |
6.2 车辆仿真控制器搭建测试 | 第72-77页 |
6.2.1 接口信息定义 | 第72-74页 |
6.2.2 自动代码生成 | 第74-76页 |
6.2.3 下载验证 | 第76-77页 |
6.3 主动稳定杆控制单元搭建 | 第77-79页 |
6.3.1 控制单元功能定义 | 第77-78页 |
6.3.2 控制策略流程图 | 第78-79页 |
6.3.3 实时控制策略搭建 | 第79页 |
6.4 试验台架设计 | 第79-81页 |
6.5 试验验证 | 第81-84页 |
6.5.1 硬件在环测试 | 第81-83页 |
6.5.2 实车应用示例 | 第83-8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5-86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