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截面优化设计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5页 |
1.1 公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特点及分类 | 第19-20页 |
1.1.1 钢板组合桥梁特点 | 第19页 |
1.1.2 钢板组合梁分类 | 第19-20页 |
1.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3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3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计算原理 | 第25-38页 |
2.1 概述 | 第25页 |
2.2 钢—混凝土组合梁构造 | 第25-26页 |
2.3 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及滑移分析 | 第26-30页 |
2.4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计算理论 | 第30-38页 |
2.4.1 基本方法 | 第30页 |
2.4.2 弹性计算理论 | 第30-33页 |
2.4.3 塑性计算理论 | 第33-36页 |
2.4.4 组合截面竖向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有限元建模 | 第38-43页 |
3.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38页 |
3.2 钢—混凝土组合梁建模方法 | 第38-39页 |
3.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9-42页 |
3.3.1 钢材 | 第39-40页 |
3.3.2 混凝土 | 第40-42页 |
3.4 注意事项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连续组合梁的非线性极限状态计算分析 | 第43-53页 |
4.1 有限元模型 | 第43-45页 |
4.1.1 基本参数 | 第43-44页 |
4.1.2 加载方式 | 第44页 |
4.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2 分析结果汇总 | 第45页 |
4.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4.3.1 组合梁的应力分析 | 第45-48页 |
4.3.2 组合梁的变形及承载力分析 | 第48-49页 |
4.3.3 连续组合梁滑移分析 | 第49-51页 |
4.3.4 连续组合梁的局部屈曲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连续组合梁桥不同模型计算与结果对比 | 第53-8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3-55页 |
5.2 主要参数 | 第55-59页 |
5.2.1 主要材料及材料性能 | 第55-56页 |
5.2.2 荷载参数 | 第56-59页 |
5.2.3 荷载组合 | 第59页 |
5.3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有限元模拟 | 第59-65页 |
5.4 程序模拟施工过程 | 第65-67页 |
5.4.1 施工方案及程序模拟过程 | 第65-66页 |
5.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5.5 纵向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78页 |
5.5.1 MIDAS模型主要计算结果 | 第67-71页 |
5.5.2 ANSYS主要纵向计算结果 | 第71-77页 |
5.5.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5.6 验算结果 | 第78-88页 |
5.6.1 纵向验算 | 第78-83页 |
5.6.2 横向桥面板验算 | 第83-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截面优化分析 | 第89-110页 |
6.1 桥面板厚度影响 | 第90-92页 |
6.1.1 桥面板厚度对于钢梁应力影响 | 第90-91页 |
6.1.2 数据分析 | 第91-92页 |
6.2 钢梁上翼缘厚度影响 | 第92-93页 |
6.2.1 钢梁上翼缘厚度对钢梁应力影响 | 第92-93页 |
6.2.2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6.3 钢梁腹板厚度影响 | 第93-95页 |
6.3.1 钢梁腹板厚度对钢梁应力影响 | 第94-95页 |
6.3.2 数据分析 | 第95页 |
6.4 钢梁下翼缘厚度影响 | 第95-97页 |
6.4.1 钢梁下翼缘厚度对钢梁应力影响 | 第96-97页 |
6.4.2 数据分析 | 第97页 |
6.5 钢梁腹板高度影响 | 第97-98页 |
6.5.1 钢梁腹板高度对钢梁应力影响 | 第97-98页 |
6.5.2 数据分析 | 第98页 |
6.6 基于综合分析的截面优化 | 第98-106页 |
6.6.1 桥面板厚度优化 | 第99-100页 |
6.6.2 钢梁上翼缘板厚度优化 | 第100-101页 |
6.6.3 钢梁腹板厚度优化 | 第101-102页 |
6.6.4 钢梁下翼缘厚度优化 | 第102-104页 |
6.6.5 钢梁腹板高度优化 | 第104-105页 |
6.6.6 结果讨论 | 第105-106页 |
6.7 单参数截面优化分析 | 第106-108页 |
6.7.1 边跨跨中处截面优化 | 第106-107页 |
6.7.2 支座处截面优化 | 第107-108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7.1 结论 | 第110-111页 |
7.2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