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8页 |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考古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1.2.2 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1.2.3 设计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与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豆形灯具的渊流 | 第16-22页 |
2.1 豆形灯具起源与演变 | 第16-18页 |
2.1.1 灯具的起源 | 第16-17页 |
2.1.2 豆形灯具的演变态势 | 第17-18页 |
2.2 豆形灯具的燃料与使用方式 | 第18-21页 |
2.2.1 豆形灯具燃料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2 豆形灯具燃料的点燃与放置方式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豆形灯具的造型分析 | 第22-60页 |
3.1 豆形灯具的出土分布情况 | 第22-24页 |
3.2 豆形灯具的形制分类 | 第24-45页 |
3.2.1 源流宗始——战国时期豆形灯的形制分类 | 第24-26页 |
3.2.2 同源多流——秦汉时期豆形灯的形制分类 | 第26-31页 |
3.2.3 百舸争流——三国时期豆形灯的形制分类 | 第31-34页 |
3.2.4 流光溢彩——隋唐时期豆形灯的形制分类 | 第34-37页 |
3.2.5 中流砥柱——宋辽时期豆形灯的形制分类 | 第37-40页 |
3.2.6 不同俗流——明清时期豆形灯的形制分类 | 第40-45页 |
3.3 豆形灯具造型设计的数据化分析 | 第45-59页 |
3.3.1 豆形灯具高度、口径、底径数值的数据化分析 | 第45-49页 |
3.3.2 豆形灯具灯盏结构的数据化分析 | 第49-52页 |
3.3.3 豆形灯具轮廓曲线的数据化分析 | 第52-56页 |
3.3.4 豆形灯具各结构高度数值的数据化分析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中国古代豆形灯具的设计分析 | 第60-95页 |
4.1 豆形灯具的材料与工艺分析 | 第60-68页 |
4.1.1 陶瓷技术的发展 | 第61-64页 |
4.1.2 陶瓷豆形灯具工艺分析 | 第64-65页 |
4.1.3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 | 第65-66页 |
4.1.4 青铜豆形灯具的工艺分析 | 第66-67页 |
4.1.5 冶铁技术的发展 | 第67-68页 |
4.2 豆形灯具的装饰设计分析 | 第68-85页 |
4.2.1 豆形灯具的装饰纹样题材分类 | 第69-76页 |
4.2.2 豆形灯具的装饰纹样设计分析 | 第76-83页 |
4.2.3 豆形灯具的装饰设计规律 | 第83-85页 |
4.3 豆形灯具的使用功能性分析 | 第85-94页 |
4.3.1 豆形灯具与坐姿方式相适用 | 第86-92页 |
4.3.2 豆形灯具与生活礼俗相适应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豆形灯具的设计思想分析与应用研究 | 第95-100页 |
5.1 豆形灯具的设计思想分析 | 第95-97页 |
5.1.1 以技制物的设计思想 | 第95页 |
5.1.2 以乐寄物的设计思想 | 第95-96页 |
5.1.3 以美赏物的设计思想 | 第96页 |
5.1.4 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 第96-97页 |
5.2 豆形灯具设计思想的应用研究 | 第97-99页 |
5.2.1 技艺共生的自然观 | 第97-98页 |
5.2.2 古为今用的物用观 | 第98-99页 |
5.2.3 物以载绪的人际观 | 第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附表 各时期墓葬及其他类型遗存出土豆形灯具表 | 第109-1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编写及获奖情况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