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现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一)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备受关注 | 第10-11页 |
(二)个人经历与兴趣所在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一)重要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三)已有研究评价与本研究问题提出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现状调查 | 第24-34页 |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 第24-26页 |
(一)调查对象情况 | 第24-25页 |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 第25页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25-26页 |
二、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一)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情况分析 | 第26-30页 |
(二)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人口学分析 | 第30-33页 |
三、小结 | 第33-34页 |
(一)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及各维度现状 | 第33页 |
(二)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人口学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一、缺乏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 | 第34-37页 |
(一)男性化思维的现实社会 | 第34-35页 |
(二)固定思维的社会性别文化 | 第35-37页 |
二、性别教育的缺失 | 第37-40页 |
(一)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不够完善 | 第37-38页 |
(二)教育欠缺引导性与批判性 | 第38页 |
(三)教育者的性别偏见 | 第38-40页 |
三、性别刻板的家庭教养方式 | 第40-41页 |
四、女大学生的无意识自我矮化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培养路径选择 | 第42-52页 |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 第42-44页 |
(一)健全性别平等相关法律制度 | 第42-43页 |
(二)营造性别平等文化氛围 | 第43页 |
(三)引领正确的性别舆论导向 | 第43-44页 |
二、丰富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内容 | 第44-46页 |
(一)性别敏感教育 | 第44-45页 |
(二)性别自信教育 | 第45-46页 |
(三)性别分工教育 | 第46页 |
三、构建家庭、学校与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 第46-52页 |
(一)调整家庭传统的性别教育策略 | 第46-47页 |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47-49页 |
(三)挖掘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 | 第49-5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