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谅解:移风易俗视域下的红白理事会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0.3.1 关于丧葬礼俗的研究 | 第10-12页 |
0.3.2 关于红白理事会的研究 | 第12-13页 |
0.3.3 关于礼俗互动与乡村治理的研究 | 第13-15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 传统的乡土生活逻辑 | 第17-23页 |
1.1 东阿县的自然生境与人文空间 | 第17-18页 |
1.2 乡土社会的红白事仪式 | 第18-21页 |
1.2.1 婚嫁仪式 | 第18-19页 |
1.2.2 丧葬仪式 | 第19-21页 |
1.3 红白理事会 | 第21-23页 |
2 机构重组——熟人社会中红白理事会的权力实践 | 第23-32页 |
2.1 红白理事会的成立背景 | 第23-27页 |
2.1.1 文明化进程下国家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23-24页 |
2.1.2 城镇化的影响 | 第24-26页 |
2.1.3 民众乡土观念的转变 | 第26-27页 |
2.2 红白理事会运作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 第27-30页 |
2.2.1 红白理事会机构的组成部分 | 第27-29页 |
2.2.2 张氏家族丧葬活动的运作 | 第29-30页 |
2.3 红白理事会的职能 | 第30-32页 |
2.3.1 丧葬仪式活动程式化 | 第30页 |
2.3.2 维系了民众间的人际关系 | 第30-31页 |
2.3.3 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 | 第31-32页 |
3 利益的博弈与谅解 | 第32-43页 |
3.1 博弈 | 第32-38页 |
3.1.1 鼓乐艺人的双重身份 | 第33-36页 |
3.1.1.1 鼓乐的传统固化记忆 | 第34-35页 |
3.1.1.2 鼓乐神圣性内涵的缺失 | 第35-36页 |
3.1.2 人情与面子的乡土机制冲突 | 第36-38页 |
3.1.2.1 人情债 | 第36-37页 |
3.1.2.2 要面子 | 第37页 |
3.1.2.3 面子功夫 | 第37-38页 |
3.2 谅解 | 第38-41页 |
3.2.1 红白理事会协调鼓乐艺人 | 第38-39页 |
3.2.2 政策强制性下的村民妥协 | 第39-40页 |
3.2.3 统一大锅饭问题的解决 | 第40页 |
3.2.4 另一种形式的摘帽活动 | 第40-41页 |
3.2.5 祭祀活动中纸扎的继续使用 | 第41页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4 乡村文明建设的符号和工具 | 第43-48页 |
4.1 具有规范性力量的国家话语 | 第43-45页 |
4.2 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与传承 | 第45-46页 |
4.3 礼与俗的互动共生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 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