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4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 《文心雕龙》中的汉代文体批评 | 第14-28页 |
1.1 “始于两汉”的文体 | 第14-18页 |
1.1.1 乐府、吊文、七体、连珠 | 第15-16页 |
1.1.2 诏策、章表、议对 | 第16-18页 |
1.2 “盛于两汉”的文体 | 第18-25页 |
1.2.1 诗、赋、对问 | 第19-21页 |
1.2.2 颂赞、铭箴、诔碑、封禅 | 第21-23页 |
1.2.3 移文、奏文、书记 | 第23-25页 |
1.2.4 史传 | 第25页 |
1.3 “承流而作”的文体 | 第25-28页 |
1.3.1 祝盟、檄文、哀文 | 第26-27页 |
1.3.2 谐隐、诸子、论说 | 第27-28页 |
2 《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汉代作家批评 | 第28-38页 |
2.1 以赋为主的作家——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 | 第28-34页 |
2.2 以文为主的作家——刘向、班固、蔡邕 | 第34-38页 |
3 《文心雕龙》中有关汉代文学批评的批评 | 第38-44页 |
3.1 对屈原及其《离骚》引发的争议的主张 | 第38-41页 |
3.1.1 汉代有关屈原及其《离骚》的讨论 | 第38-40页 |
3.1.2 刘勰的褒贬态度 | 第40-41页 |
3.2 关于《史记》与《汉书》优劣问题的考辨 | 第41-44页 |
3.2.1 汉代关于《史记》与《汉书》优劣论 | 第41-43页 |
3.2.2 刘勰的立场与主张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