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支座的类型及作用 | 第12-15页 |
1.3 国内外疲劳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疲劳研究历史 | 第15-16页 |
1.3.2 疲劳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国内外疲劳设计相关规范 | 第18-20页 |
1.4.1 国内外疲劳规范的制订 | 第18-19页 |
1.4.2 各国疲劳规范的对比分析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疲劳强度理论 | 第23-32页 |
2.1 疲劳概述 | 第23-24页 |
2.2 疲劳强度寿命曲线 | 第24-26页 |
2.3 疲劳损伤累计理论 | 第26-28页 |
2.3.1 线性疲劳损伤理论 | 第26-27页 |
2.3.2 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 | 第27-28页 |
2.4 荷载循环计数法 | 第28-30页 |
2.4.1 雨流计数法 | 第28-29页 |
2.4.2 泄水法 | 第29-30页 |
2.5 等效载荷幅的推导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疲劳试验载荷幅的计算 | 第32-48页 |
3.1 轻轨疲劳载荷幅的计算 | 第32-41页 |
3.1.1 标疲车的确定 | 第32-36页 |
3.1.2 建立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1.3 反力历程例的计算 | 第37-39页 |
3.1.4 单次加载事件下等效载荷的计算 | 第39-41页 |
3.2 编组变化前后试验载荷幅的计算 | 第41-47页 |
3.2.1 低值高频向高值低频等效载荷幅的转化 | 第41-43页 |
3.2.2 轻轨车编组变化前后三种情况下试验载荷幅的计算 | 第43-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轻轨支座有限元模型静力分析 | 第48-61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48-49页 |
4.2 ANSYS有限元法简介 | 第49-50页 |
4.3 轻轨支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4.4 轻轨车编组变化前后轻轨支座模型的静力分析 | 第52-60页 |
4.4.1 材料强度理论 | 第52-54页 |
4.4.2 轻轨车编组变化前后轻轨支座的应力结果 | 第54-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轻轨支座的疲劳寿命分析 | 第61-70页 |
5.1 国内外疲劳验算方法 | 第61-66页 |
5.1.1 欧洲Eurocode3疲劳验算规定 | 第61-63页 |
5.1.2 美国AASHTO疲劳验算规定 | 第63-64页 |
5.1.3 英国BS540O疲劳验算规定 | 第64-66页 |
5.2 轻轨支座使用的可靠性评价 | 第66-67页 |
5.3 轻轨支座的疲劳使用寿命分析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70-71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