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轨道交通病害养护管理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轨道交通病害养护管理发展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分析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轨道结构病害类型调研及特征分析 | 第16-31页 |
2.1 轨道不平顺定义与特征 | 第16-19页 |
2.1.1 轨道不平顺与轨道病害的联系 | 第16页 |
2.1.2 轨道不平顺定义 | 第16-17页 |
2.1.3 轨道不平顺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4 轨道不平顺波长及幅值特征 | 第18-19页 |
2.2 轨道不平顺对轨道交通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1 各种不平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轨道不平顺波长、幅值与病害类型及主要影响关系 | 第20-21页 |
2.3 轨道不平顺波检测技术现状 | 第21-23页 |
2.3.1 静态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2.3.2 动态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2.3.3 轨道不平顺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4 轨道结构病害类型与养护措施 | 第23-30页 |
2.4.1 病害分类与养护措施 | 第23-24页 |
2.4.2 病害类型成因以及养护措施汇总 | 第24-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病害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的核算 | 第31-52页 |
3.1 全寿命周期成本概述 | 第31-33页 |
3.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目的 | 第31-32页 |
3.1.2 全寿命周期成本意义 | 第32-33页 |
3.2 轨道结构养护阶段成本构成 | 第33-43页 |
3.2.1 钢轨病害的养护成本 | 第34-39页 |
3.2.2 扣件病害的养护成本 | 第39-41页 |
3.2.3 轨道板病害的养护成本 | 第41-43页 |
3.3 各类型病害可行养护措施成本估算 | 第43-51页 |
3.3.1 不同病害养护成本范围值 | 第43-44页 |
3.3.2 各类病害可行养护措施成本估算汇总 | 第44-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不同养护措施下性能与寿命变化趋势研究 | 第52-65页 |
4.1 轨道基础设施性能变化趋势 | 第52-59页 |
4.1.1 轨道质量指数(TQI) | 第52页 |
4.1.2 轨道质量指数应用及意义 | 第52-53页 |
4.1.3 轨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4.1.4 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计算实例 | 第55-58页 |
4.1.5 钢轨性能变化模型 | 第58-59页 |
4.2 轨道基础设施寿命变化趋势 | 第59-63页 |
4.2.1 钢轨病害养护后延续寿命调查 | 第59-62页 |
4.2.2 钢轨剩余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62-63页 |
4.3 钢轨性能与使用寿命模型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养护成本与性能寿命三者关系分析 | 第65-81页 |
5.1 养护成本与性能寿命坐标模型 | 第65-66页 |
5.2 每种轨道病害的坐标模型分析 | 第66-80页 |
5.2.1 钢轨病害坐标模型分析 | 第66-75页 |
5.2.2 扣件病害坐标模型分析 | 第75-76页 |
5.2.3 轨枕及道床板坐标模型分析 | 第76-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病害养护措施决策参考体系构建 | 第81-90页 |
6.1 养护决策系统现状 | 第81页 |
6.2 养护决策参考的需求 | 第81-83页 |
6.2.1 数据来源的需求 | 第82-83页 |
6.2.2 养护决策管理需求 | 第83页 |
6.3 养护措施决策体系框架搭建 | 第83-86页 |
6.3.1 框架搭建思路 | 第83页 |
6.3.2 各个子模块搭建 | 第83-86页 |
6.4 养护决策参考体系的实现 | 第86-89页 |
6.4.1 养护决策参考体系流程图 | 第86-87页 |
6.4.2 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第87-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91页 |
7.3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