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 植物花青素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1 花青素的结构与种类 | 第16-17页 |
1.2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18页 |
1.3 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 | 第18-25页 |
1.3.1 植物MYB转录因子 | 第19-22页 |
1.3.2 植物bHLH转录因子 | 第22-24页 |
1.3.3 WD40转录因子 | 第24页 |
1.3.4 MBW复合体对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 茶叶中花青素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2 cDNA-AFLP技术及其在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2.1 cDNA-AFL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26-27页 |
2.2 cDNA-AFLP技术在研究茶树基因差异表达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3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3.1 蛋白质组学的概述 | 第28-29页 |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5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6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茶树叶片紫化的生理生化分析 | 第32-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1.1 材科与仪器 | 第32-3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1.2.1 茶多酚含量测定 | 第33页 |
1.2.2 儿茶素总量及组分、咖啡碱的测定 | 第33页 |
1.2.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1.2.4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1.2.5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1.2.6 Rubisco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1.2.7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和MDA的测定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1 茶多酚含量分析 | 第34-35页 |
2.2 儿茶素总量及组分、咖啡碱含量分析 | 第35页 |
2.3 光合色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分析 | 第35-36页 |
2.4 花青素含量的分析 | 第36-37页 |
2.5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Rubisco活性、MDA分析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3.1 生化成分变化 | 第37-38页 |
3.2 色素含量变化 | 第38页 |
3.3 Rubisco活性、CO_2同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第38-39页 |
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茶树叶片紫化的cDNA-AFLP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 第40-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8页 |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0-48页 |
1.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0-41页 |
1.2.2 cDNA-AFLP分析 | 第41-47页 |
1.2.3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RCR验证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8-49页 |
2.2 双链cDNA的质量 | 第49页 |
2.3 预扩增和选扩增 | 第49页 |
2.4 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 | 第49-50页 |
2.5 差异条带的回收、克隆及测序分析 | 第50-57页 |
2.5.1 差异条带的回收、克隆 | 第50页 |
2.5.2 差异条带的测序及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2.5.3 qRT-RCR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0页 |
3.1 参与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代谢的基因 | 第57-58页 |
3.2 参与生物调节和信号转导的基因 | 第58-59页 |
3.3 参与次级代谢基因 | 第59页 |
3.4 参与应激反应的基因 | 第59-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茶树叶片紫化的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 第61-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1.1 材料 | 第61-62页 |
1.1.1 试验材料 | 第61页 |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1.2 方法 | 第62-65页 |
1.2.1 蛋白质干粉的制备 | 第62页 |
1.2.2 蛋白裂解 | 第62-63页 |
1.2.3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3页 |
1.2.4 双向电泳分析 | 第63-64页 |
1.2.5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 | 第64页 |
1.2.6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64-65页 |
1.2.7 相关基因mRNA表达谱分析 | 第65页 |
1.2.8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4页 |
2.1 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对2-DE图谱的影响 | 第65-66页 |
2.2 不同上样量对2-DE图谱的影响 | 第66-67页 |
2.3 茶树新梢生长发育期间总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67-68页 |
2.4 茶树新梢生长发育期间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及功能分析 | 第68-72页 |
2.5 差异点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 | 第72-74页 |
3 讨论 | 第74-79页 |
3.1 样品制备 | 第74页 |
3.2 上样量选择 | 第74页 |
3.3 超声处理 | 第74-75页 |
3.4 质谱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3.4.1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75-76页 |
3.4.2 次生代谢相关蛋白 | 第76页 |
3.4.3 蛋白代谢相关蛋白 | 第76-77页 |
3.4.4 核酸代谢相关蛋白 | 第77页 |
3.4.5 细胞结构维持与运动相关蛋白 | 第77页 |
3.4.6 胁迫响应和防御相关蛋白 | 第77-78页 |
3.4.7 基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综合分析 | 第78-79页 |
4 结论 | 第79-80页 |
第五章 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预测 | 第80-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1.1 试验材料、仪器 | 第80页 |
1.2 方法 | 第80-82页 |
1.2.1 基因全长序列克隆 | 第80-81页 |
1.2.2 全长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1-82页 |
1.2.3 花青素苷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9页 |
2.1 黄酮类3'单氧酶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2-88页 |
2.1.1 黄酮类3'单氧酶全长cDNA序列3'端和5'端的获得 | 第82-83页 |
2.1.2 黄酮类3'单氧酶全长序列的获得及验证 | 第83页 |
2.1.3 黄酮类3'单氧酶的序列特点 | 第83-88页 |
2.2 CsUDPG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8-93页 |
2.2.1 CsUDPG全长cDNA序列3'端和5'端的获得 | 第88页 |
2.2.2 CsUDPG全长序列的获得及验证 | 第88页 |
2.2.3 CsUDPG的序列特点 | 第88-93页 |
2.3 CsUFGT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93-98页 |
2.3.1 CsUFGT全长cDNA序列3'端和5'端的获得 | 第93页 |
2.3.2 CsUFGT全长序列的获得及验证 | 第93页 |
2.3.3 CsUFGT的序列特点 | 第93-98页 |
2.4 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98-99页 |
3 讨论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茶树CsMYB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与瞬时表达分析 | 第101-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0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01-105页 |
1.2.1 CsMYB基因的筛选 | 第101-102页 |
1.2.2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合成 | 第102页 |
1.2.3 CsMYB基因的PCR扩增及回收 | 第102页 |
1.2.4 Gateway入门克隆的构建 | 第102-103页 |
1.2.5 Gateway表达克隆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1.2.6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4页 |
1.2.7 烟草叶片的侵染 | 第104页 |
1.2.8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 第104页 |
1.2.9 色素含量检测 | 第104-10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2.1 CsMYB基因的获得 | 第105页 |
2.2 attB-CsMYB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105-106页 |
2.3 入门载体的阳性克隆检测 | 第106页 |
2.4 表达载体的阳性克隆检测 | 第106-107页 |
2.5 转化农扞菌后阳性克隆检测 | 第107页 |
2.6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CsMYB75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 第107-108页 |
2.7 烟草叶片表型分析 | 第108页 |
2.8 烟草叶片色素含量检测 | 第108-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0页 |
4 结论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