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传播的话语呈现与建构探析--基于《新京报》对雾霾报道的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环境传播中各主体话语现状分析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对雾霾报道分析的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一、目标媒体确定 | 第16页 |
二、研究时段选择 | 第16-17页 |
三、分析类目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环境传播中各主体话语现状分析 | 第18-32页 |
一、有关消息来源的分析 | 第19-22页 |
二、有关报道主题的分析 | 第22-24页 |
三、有关版面和篇幅的分析 | 第24-27页 |
四、有关报道基调的分析 | 第27-30页 |
五、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环境传播中各主体话语的建构策略 | 第32-48页 |
第一节 政府话语的建构策略 | 第32-35页 |
一、及时发布雾霾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 | 第32-33页 |
二、数字修辞的合理运用提高消息可信度 | 第33-34页 |
三、幽默的措辞风格淡化雾霾的负面影响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公众话语的建构策略 | 第35-39页 |
一、情绪化标题问责政府 | 第35-37页 |
二、主要事件现场描述引发强烈共鸣 | 第37-39页 |
三、大量使用评论呼应标题立场明确 | 第39页 |
第三节 媒体话语的建构策略 | 第39-42页 |
一、使用引语修辞保持客观立场 | 第39-41页 |
二、中性报道基调缺乏批判质疑精神 | 第41-42页 |
第四节 专家学者话语的建构策略 | 第42-44页 |
一、专业的措辞风格增加话语权威 | 第42页 |
二、运用直接叙述修辞增加劝服效果 | 第42-43页 |
三、及时辟谣助力环境议题良性传播 | 第43-44页 |
第五节 其它话语的建构策略 | 第44-48页 |
一、多种消息来源彰显客观准确性 | 第45-46页 |
二、多重报道主题增加信息全面性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反思: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得”与“失”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媒体的可取之处 | 第48-49页 |
一、参与式话语建构“反话语空间” | 第48-49页 |
二、对环境议题的“倍增器”放大作用 | 第49页 |
第二节 媒体的失范之处 | 第49-50页 |
一、消息源选择失衡 | 第49-50页 |
二、社会责任的缺失 | 第50页 |
三、间歇性的话语建构 | 第50页 |
第三节 小结与建议 | 第50-52页 |
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第51页 |
二、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 | 第51页 |
三、建构科学化的话语表达方式 | 第51-52页 |
四、持续性建构环境传播话语 | 第5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