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世界史论文--通史论文--研究、考订、评论论文

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5-28页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5-16页
    二、学术前史回顾第16-26页
        (一) 有关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史的研究第16-22页
        (二) 有关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第22-23页
        (三) 有关1945年以前美日关系及中美日三边关系史的研究第23-26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6-28页
        (一)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6页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6-27页
        (三)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7-28页
第一章 美国对中日关系的早期介入(1871—1894)第28-64页
    第一节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美国的反应第28-37页
        一、美国对东亚的早期扩张第28-30页
        二、美国对日本谋求与中国立约的启示第30-33页
        三、《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美国的反应第33-37页
    第二节 美国与日本“征台之役”第37-46页
        一、美国人对台湾的早期关注第37-39页
        二、李仙得及美使德朗对挑起日本“征台”的作用第39-41页
        三、美英等国的“局外中立”第41-42页
        四、李仙得与中日交涉第42-45页
        五、美国官方对日本“征台”的态度第45-46页
    第三节 日本吞并琉球过程中的美国因素第46-51页
        一、“球案”发生前欧美列强对琉球的企图第46-47页
        二、日本对琉球的吞并第47-49页
        三、李鸿章邀格兰特调停“球案”第49-51页
    第四节 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的美国因素第51-62页
        一、日本“征韩论”的提出第51-52页
        二、“江华岛事件”与《日朝修好条规》的签订第52-53页
        三、美国与朝鲜签订《1882年条约》第53-56页
        四、各国争夺朝鲜的开始第56-60页
        五、美国与在朝鲜的中日抗争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二章 美国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持续配合(1894—1905)第64-99页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中美国对日本的偏袒和支持第64-70页
        一、日本的战争准备和1894年夏中日在朝鲜的冲突第64-65页
        二、美英各国在挑起中日战争中的作用第65-66页
        三、战争进程及美国的斡旋第66-69页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列强的反应第69-70页
    第二节 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70-81页
        一、《马关条约》后日俄在朝鲜的争夺第70-72页
        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第72-76页
        三、美国变为一个亚洲强国及美、日、英的结合第76-79页
        四、海约翰的“门户开放”通牒及各国的反应第79-81页
    第三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美日联合行动第81-87页
        一、庚子事变之爆发及日本与列强出兵中国第81-83页
        二、美国发表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第83-85页
        三、日本借机扩大侵略的野心及美、英等国的反应第85-87页
        四、《辛丑条约》签订及日本与列强分赃第87页
    第四节 美国与日俄战争以及它们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第87-97页
        一、美国资本扩张与沙俄企图独占中国东北的矛盾第87-89页
        二、美英两国在日本准备进攻俄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89-92页
        三、罗斯福调停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第92-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三章 美国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有限制约(1905—1931)第99-142页
    第一节 日本对美国在中国东北经济扩张的排斥和抵制第99-105页
        一、日本在中国东北权益的巩固和扩张第99-101页
        二、哈里曼投资中国东北铁路受挫第101-102页
        三、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受损第102-104页
        四、第一次日俄密约及美国远东外交的孤立第104-105页
    第二节 东三省引进美资及清政府联美外交的失败第105-112页
        一、司戴德来华与中国东北改制第105-106页
        二、筹设东三省银行借资未果第106-107页
        三、日本阻挠新法铁路修建第107-109页
        四、唐绍仪访美及美日签订《罗脱—高平协定》第109-112页
    第三节 “金元外交”与美日在中国东北的争夺第112-118页
        一、美国“金元外交”的提出第112-113页
        二、美国与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第113-114页
        三、锦瑷铁路与诺克斯“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第114-116页
        四、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及日俄的进一步勾结第116-117页
        五、币制实业借款与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第117-118页
    第四节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及美国的态度第118-125页
        一、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中立”与日本武装干涉的企图第118-120页
        二、列强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第120-121页
        三、日本干涉中国抉择共和制及美国的“共同行动”原则第121-122页
        四、日本参加“善后”借款与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第122-124页
        五、美日在承认北京政府问题上的分歧第124-125页
    第五节 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及美国的对策第125-135页
        一、中国联美限制战区的努力与日本侵占山东第125-127页
        二、美国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反应第127-129页
        三、美日与中国参战问题上的“府院之争”第129-131页
        四、美日关于中国的《兰辛—石井协定》第131-132页
        五、威尔逊、日本与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第132-135页
    第六节 华盛顿会议:美国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初步遏制第135-139页
        一、海军竞赛与裁军要求第135-136页
        二、《五强海军条约》和《四强协定》第136-137页
        三、中国问题和《九国公约》第137-138页
        四、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第138-139页
    本章小结第139-142页
第四章 美日矛盾升级与中美联合抗日(1931—1945)第142-208页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侵略行径的绥靖与限制第142-154页
        一、日本侵华引起的国际危机及美国最初对事变的反应第142-145页
        二、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声明第145-149页
        三、1933年的中美棉麦借款及日本的反应第149-150页
        四、日本的《天羽声明》与美国的赫尔照会第150-152页
        五、日本破坏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白银协定》的订立第152-154页
    第二节 卢沟桥事变以后美国开始实施“援华抑日”政策第154-178页
        一、“七七事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道义谴责与绥靖第154-159页
        二、美国向“援华制日”政策的初步转变第159-169页
        三、太平洋战争前夕的美国对华援助第169-174页
        四、美日谈判与摊牌第174-178页
    第三节 珍珠港事件:中美两国最终走上联合抗日道路第178-204页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国际反法西斯联合国家阵线的形成第178-180页
        二、美国对华军事合作与援助第180-187页
        三、美国对华贷款、租借援助与修约第187-192页
        四、大国合作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192-195页
        五、美国远东战略的调整与日本无条件投降第195-204页
    本章小结第204-208页
综论 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作用评估及历史启示第208-221页
    第一节 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鲜明特征第208-216页
        一、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阶段性特征第208-209页
        二、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总体特征第209-216页
    第二节 研究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历史启示第216-221页
        一、中国“以夷制夷”战略的得与失第216-217页
        二、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第217-219页
        三、必须高度重视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第219-221页
参考文献第221-231页
后记第231-232页

论文共2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健康地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正极钴酸锂材料的容量衰减机制及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