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课题背景及锂电池原理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9页 |
1.2.1 硅单质的改性 | 第15-16页 |
1.2.2 硅/金属复合负极材料 | 第16-17页 |
1.2.3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 第17-19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扣式电池的制备过程 | 第22-23页 |
2.3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 第23-25页 |
2.3.1 X射线衍射 | 第2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3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3-24页 |
2.3.4 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4页 |
2.3.5 拉曼光谱分析 | 第24页 |
2.3.6 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测试 | 第24-25页 |
第3章 Si-Ni-C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5-40页 |
3.1 沉淀法复合Ni@Si、冷冻干燥法包覆RGO | 第25-30页 |
3.1.1 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3.1.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3.2 沉淀法复合Ni(OH)_2、酚醛树脂包覆碳 | 第30-33页 |
3.2.1 制备方法 | 第30页 |
3.2.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3.3 定速缓慢沉淀法改进Ni牺牲层 | 第33-38页 |
3.3.1 制备方法 | 第33-34页 |
3.3.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Si-Fe-C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0-56页 |
4.1 高能球磨Si/Fe/C制备碳硅多孔材料 | 第40-45页 |
4.1.1 制备方法 | 第40页 |
4.1.2 结构性能表征及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4.2 沉淀法复合Fe(OH)_3@Si、酚醛树脂包碳 | 第45-47页 |
4.2.1 制备方法 | 第45-46页 |
4.2.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3 定速缓慢沉淀法改进Fe牺牲层 | 第47-50页 |
4.3.1 制备方法 | 第47-48页 |
4.3.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 定速缓慢沉淀法制备花瓣状碳硅材料 | 第50-55页 |
4.4.1 制备方法 | 第50页 |
4.4.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Si-Ca-C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6-73页 |
5.1 水为溶剂、缓慢沉淀CaCO_3牺牲层 | 第56-59页 |
5.1.1 制备方法 | 第56页 |
5.1.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2 酒精为溶剂、缓慢沉淀CaCO_3牺牲层 | 第59-64页 |
5.2.1 制备方法 | 第59页 |
5.2.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2.3 对此工艺简化的探索 | 第62-64页 |
5.3 牺牲层厚度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4-69页 |
5.3.1 原理分析 | 第64-65页 |
5.3.2 结构性能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5.4 碳含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9-72页 |
5.4.1 制备方法 | 第69-70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