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种质资源分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
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山茱萸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1.1 分布与栽培范围 | 第10-11页 |
1.1.2 生物学特性 | 第11-15页 |
1.2 山茱萸种质资源研究与良种选育进展 | 第15-17页 |
1.2.1 自然类型与形态多样性 | 第15-17页 |
1.2.2 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引种 | 第17页 |
1.3 山茱萸繁殖技术研究 | 第17-20页 |
1.3.1 实生繁殖技术 | 第17-18页 |
1.3.2 无性繁殖 | 第18-20页 |
1.4 山茱萸栽培技术研究 | 第20-23页 |
1.4.1 立地类型划分 | 第20-21页 |
1.4.2 整形修剪 | 第21页 |
1.4.3 施肥 | 第21页 |
1.4.4 保花保果 | 第21-22页 |
1.4.5 低产林改造 | 第22-23页 |
1.5 展望 | 第23-24页 |
2.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3. 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与表型指标评价 | 第25-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1.1 调查收集方法 | 第25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3.1.3 山茱萸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第25页 |
3.1.4 山茱萸多糖的提取测定 | 第25-26页 |
3.1.5 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 第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2.1 山茱萸种质资源调查 | 第26页 |
3.2.2 山茱萸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 第26-27页 |
3.2.3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表型指标评价 | 第27-29页 |
3.2.4 山茱萸果实总多糖含量分析 | 第29-30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4.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 | 第32-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4.1.1 山茱萸样本采集 | 第32-33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4.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34页 |
4.1.5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34-35页 |
4.1.6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4.1.7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TS基因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4.2.1 山茱萸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 第37-42页 |
4.2.2 山茱萸种质资源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4.2.3 山茱萸种质资源ITS基因序列分析 | 第43-47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5. 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 | 第49-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5.1.2 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 | 第49页 |
5.1.3 核心种质的构建及评价 | 第49-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5.2.1 不同取样策略下核心种质构建结果比较 | 第50页 |
5.2.2 核心种质的评价 | 第50-51页 |
5.2.3 核心种质的确认 | 第51-56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7页 |
6. 山茱萸新品种的选育 | 第57-6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6.1.1 优树选育 | 第57页 |
6.1.2 品种对比试验 | 第57-58页 |
6.1.3 区域化试验 | 第58页 |
6.1.4 调查测定方法 | 第5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6.2.1 品种对比试验结果 | 第58-61页 |
6.2.2 区域化试验结果 | 第61页 |
6.2.3 优良品种特性描述 | 第61-62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7. 山茱萸技术规程编制 | 第63-74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7.2 山茱萸育苗技术规程 | 第63-67页 |
7.2.1 播种育苗 | 第63-65页 |
7.2.2 嫁接育苗 | 第65-66页 |
7.2.3 扦插育苗 | 第66页 |
7.2.4 苗期病虫害防治 | 第66页 |
7.2.5 苗木出圃 | 第66-67页 |
7.3 山茱萸栽培技术规程 | 第67-70页 |
7.3.1 山茱萸栽培自然条件 | 第67页 |
7.3.2 品种选择 | 第67页 |
7.3.3 定植 | 第67-68页 |
7.3.4 土、肥、水管理 | 第68-69页 |
7.3.5 整形修剪 | 第69页 |
7.3.6 病虫害防治 | 第69-70页 |
7.3.7 果实采收 | 第70页 |
7.4 山茱萸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 第70-73页 |
7.4.1 山茱萸低产林改造范围和类型 | 第70-71页 |
7.4.2 改造目标 | 第71页 |
7.4.3 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 | 第71-73页 |
7.4.4 档案管理 | 第73页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8. 结论 | 第74-75页 |
9.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5-77页 |
9.1 创新点 | 第75页 |
9.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ABSTRACT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