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第一部分 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 第20-35页 |
前言 | 第20页 |
资料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页 |
结果 | 第21-31页 |
1. 疫情概况 | 第21页 |
2. 不同类型SFTS病例报告情况 | 第21-23页 |
3. 流行特征分析 | 第23-30页 |
4. 误诊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鼠类等小型野生动物携带SFTS病毒情况调查 | 第35-47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 | 第35-38页 |
1. 标本来源 | 第35页 |
2. 引物和探针 | 第35-36页 |
3. 序列测定 | 第36-37页 |
4. 病毒株和培养用细胞 | 第37页 |
5.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6. 主要液体配制 | 第37页 |
7.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41页 |
1. 标本处理 | 第38-39页 |
2. 总RNA提取 | 第39页 |
3. 荧光定量RT-PCR检测 | 第39-40页 |
4. 套式RT-PCR检测和测序 | 第40页 |
5. 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6. 病毒分离和鉴定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4页 |
1. 标本基本情况 | 第41-44页 |
2. SFTS病毒核酸检测 | 第44页 |
3. 汉坦病毒核酸检测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住院病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 第47-68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1.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2. 引物和探针 | 第48页 |
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方法 | 第49-53页 |
1. 调查点 | 第49页 |
2. SFTS病例定义 | 第49页 |
3. 调查对象 | 第49-50页 |
4. 调查内容 | 第50页 |
5. 标本采集和处理 | 第50-51页 |
6. 标本检测 | 第51-52页 |
7. 数据录入和分析 | 第52-53页 |
结果 | 第53-63页 |
1. 调查点选择情况 | 第53-54页 |
2. 住院病例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3. 纳入病例住院期间诊断情况 | 第55-56页 |
4. 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标本SFTS病毒抗体检测情况 | 第56-60页 |
5. 住院病例发病早期标本SFTS病毒抗体检测情况 | 第60-62页 |
6. 健康人群SFTS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 第62页 |
7. SFTS漏诊情况估计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部分 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ELISA方法在SFTS病例常规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 第68-79页 |
前言 | 第68页 |
材料 | 第68-69页 |
1. 病例标本和信息来源 | 第68页 |
2.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3. 引物和探针 | 第68-69页 |
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71页 |
1. SFTS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 第69-70页 |
2. SFTS病毒核酸检测 | 第70-71页 |
3.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结果 | 第71-76页 |
1. 病例基本情况 | 第71-72页 |
2. SFTS病毒核酸检测情况 | 第72-73页 |
3. SFTS病毒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比较 | 第73-75页 |
4. 双份标本SFTS病毒抗体检测情况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综述 | 第87-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96页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