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拱式桥论文

基于吊拉协同主动加固方法的RC系杆拱桥加固效果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钢筋混凝土刚性吊杆系杆拱的典型病害与产生机理第12-18页
        1.2.1 典型病害第12-17页
        1.2.2 病害产生机理第17-18页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1.4.1 钢筋混凝土系杆拱主动加固方法第19-21页
        1.4.2 桥梁结构加固效果评价方法第21-24页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25-28页
        1.6.1 内容及方法第25-26页
        1.6.2 技术路线第26-28页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主动协同加固方法第28-48页
    2.1 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受力特点第28-29页
    2.2 主要受力构件的加固方法第29-31页
        2.2.1 拱肋第29页
        2.2.2 系梁(杆)第29-30页
        2.2.3 吊杆第30页
        2.2.4 横梁第30-31页
    2.3 吊拉协同主动加固方法第31-39页
        2.3.1 加固方法第31-32页
        2.3.2 结构动力特性解析法第32-36页
        2.3.3 结构动力平衡方程第36-37页
        2.3.4 结构加固后自振特性有限元法第37-39页
    2.4 依托工程第39-47页
        2.4.1 工程概况第39-42页
        2.4.2 加固思路第42-43页
        2.4.3 加固材料及施工工艺第43-47页
    2.5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加固前、后静力性能分析第48-71页
    3.1 计算模型第48-49页
    3.2 静力性能分析第49-67页
        3.2.1 加固前结构第49-59页
        3.2.2 加固后结构第59-67页
    3.3 依托工程加固效果第67-70页
        3.3.1 拱肋应力第67-68页
        3.3.2 原吊杆应力第68-69页
        3.3.3 系梁应力第69页
        3.3.4 桥面位移第69-70页
    3.4 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加固前、后动力性能分析第71-108页
    4.1 动力性能分析第71-73页
        4.1.1 动力特性第71-73页
        4.1.2 动态响应第73页
    4.2 计算模型第73-74页
        4.2.1 桥梁模型第73页
        4.2.2 车辆模型第73-74页
    4.3 加固前、后结构动力特性第74-78页
    4.4 加固前、后结构动位移响应第78-89页
    4.5 加固前、后结构加速度响应时域分析第89-100页
    4.6 基于动态响应的理论适用跨径第100-107页
        4.6.1 主要影响因素第100-102页
        4.6.2 经验跨径第102页
        4.6.3 理论适用跨径第102-107页
    4.7 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加固前、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第108-137页
    5.1 分析理论第108-118页
        5.1.1 频域分析理论第108-111页
        5.1.2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第111-118页
    5.2 分析方法第118-122页
    5.3 计算模型第122-125页
        5.3.1 桥梁模型第122-123页
        5.3.2 车辆模型第123-124页
        5.3.3 桥面不平度模拟第124-125页
    5.4 依托工程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第125-136页
        5.4.1 桥梁加速度响应频域分析第125-130页
        5.4.2 车辆加速度响应频域分析第130-136页
    5.5 小结第136-137页
第六章 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结构加固效果评价第137-150页
    6.1 总体评价思路第137-139页
    6.2 评价指标第139-140页
        6.2.1 安全性指标第139页
        6.2.2 舒适性指标第139-140页
    6.3 试验方法第140-142页
        6.3.1 激励方法第140页
        6.3.2 测试方法第140-142页
        6.3.3 测点布置第142页
    6.4 依托工程加固效果第142-149页
        6.4.1 试验概述第142-143页
        6.4.2 结果分析及评价第143-149页
    6.5 小结第149-150页
结论与展望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地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形成机理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云服务的振动压路机压实过程作业质量监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