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新疆地区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形成机理及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现状第15-25页
        1.2.1 国内外路面结构形式以及新疆地区公路面层发展第15-17页
        1.2.2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第17-20页
        1.2.3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研究第20-23页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第23-2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1.4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新疆地形气候特点、公路建设运营现状及气候分区第28-38页
    2.1 新疆地形地貌及公路分布特点第28-29页
        2.1.1 新疆地形地貌特点第28-29页
        2.1.2 新疆的地形地貌对公路网的影响第29页
    2.2 新疆气候特点及沥青路面分区第29-30页
        2.2.1 新疆气候特点第29页
        2.2.2 新疆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第29-30页
    2.3 新疆气候分区沥青路面使用状况第30-33页
        2.3.1 柔性基层路面典型病害研究第30-32页
        2.3.2 新疆不同气候分区典型路面病害分析第32-33页
    2.4 新疆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分析第33-37页
        2.4.1 天山北坡经济带交通情况第33-34页
        2.4.2 东疆片区交通情况第34-35页
        2.4.3 北疆片区交通情况第35页
        2.4.4 南疆片区交通情况第35-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新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对动载的响应和Top-Down裂缝起裂及扩展研究第38-74页
    3.1 代表路面结构选择及力学参数研究第38-41页
        3.1.1 不同区域内代表性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拟定第38-39页
        3.1.2 各区域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静态及动态参数的确定第39-41页
    3.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1-44页
        3.2.1 LS-DYNA程序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第41页
        3.2.2 动荷载作用方式以及模型的建立第41-44页
    3.3 车辆荷载作用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各项力学指标最不利位置以及动载静载响应对比分析第44-47页
    3.4 动荷载作用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起裂研究第47-55页
        3.4.1 不同代表路面结构对Top-Down裂缝起裂的影响第47-51页
        3.4.2 不同轴载对Top-Down裂缝的影响第51-53页
        3.4.3 车速对Top-Down裂缝起裂的影响第53-55页
    3.5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扩展影响因素第55-73页
        3.5.1 断裂力学理论原理第55-59页
        3.5.2 带裂缝工作状态的有限元表示第59-60页
        3.5.3 裂缝位置设置研究第60-62页
        3.5.4 动荷载下不同因素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SIF的影响第62-73页
    3.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新疆大温差环境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第74-90页
    4.1 沥青路面温度场及应力理论第74-75页
    4.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模型的建立第75-81页
        4.2.1 传热学基本理论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第75-76页
        4.2.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参数确定和模型建立第76-81页
    4.3 新疆南疆高温环境下路面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分析第81-84页
        4.3.1 Ⅳ区气候环境下代表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第81-83页
        4.3.2 温度应力场随时间变化规律第83-84页
    4.4 新疆北疆低温环境下路面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分析第84-88页
        4.4.1 Ⅰ区气候环境下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分析第85-87页
        4.4.2 温度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第87-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荷载-温度耦合作用分析及Top-Down裂缝起裂研究第90-101页
    5.1 车辆荷载应力与高温耦合分析第90-96页
        5.1.1 车辆荷载应力与温度耦合应力对比第90-91页
        5.1.2 高温—荷载耦合场下沥青路面受拉区域分析第91-92页
        5.1.3 高温—荷载耦合场下沥青路面受剪区域分析第92页
        5.1.4 新疆Ⅳ区高温环境下Top-Down裂缝起裂时间分析第92-94页
        5.1.5 新疆Ⅳ区高温环境下Top-Down裂缝起裂位置分析第94-96页
    5.2 车辆荷载应力与低温耦合分析第96-100页
        5.2.1 车辆荷载应力与耦合作用下应力对比第96-97页
        5.2.2 低温—荷载耦合状态沥青路面受拉区域分析第97-98页
        5.2.3 低温—荷载耦合状态沥青路面剪应力分析第98-99页
        5.2.4 低温—荷载耦合状态路面结构最大拉应力变化规律第99-100页
    5.3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第101-130页
    6.1 新疆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确定第101-106页
        6.1.1 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第101-102页
        6.1.2 基于新疆气候环境以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特征的设计指标第102-106页
    6.2 基于新疆实际拟定代表性沥青路面结构第106-107页
    6.3 沥青层各项参数对各项设计指标的影响第107-117页
        6.3.1 沥青层参数对路面形变的影响第108-111页
        6.3.2 沥青层参数对沥青层受力的影响第111-115页
        6.3.3 沥青层参数对基层力学指标的影响第115-117页
        6.3.4 沥青层合理参数推荐第117页
    6.4 基层参数对拟定路面结构的影响第117-126页
        6.4.1 基层参数对路面形变的影响第118-120页
        6.4.2 基层参数对沥青层受力的影响第120-122页
        6.4.3 基层参数对基层力学指标的影响第122-125页
        6.4.4 基层合理参数推荐第125-126页
    6.5 土基模量对各设计指标的影响第126-128页
        6.5.1 土基模量对路面形变的影响第126-127页
        6.5.2 土基模量对沥青层受力的影响第127页
        6.5.3 土基模量对基层力学指标的影响第127-128页
        6.5.4 土基模量合理参数推荐第128页
    6.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七章 基于新疆不同气候区划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优化研究第130-171页
    7.1 新疆Ⅰ区和Ⅱ区低温环境下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指标响应第130-136页
        7.1.1 沥青层厚度对各层位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30-132页
        7.1.2 级配碎石层厚度对各层位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32-135页
        7.1.3 半刚性底基层厚度的变化对沥青层开裂的影响第135-136页
        7.1.4 新疆低温地区控制指标及路面结构优化建议第136页
    7.2 新疆Ⅳ区高温环境下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指标响应第136-145页
        7.2.1 沥青层厚度对车辙控制指标的影响第137-139页
        7.2.2 车辙控制指标随级配碎石层厚度的变化规律第139-142页
        7.2.3 半刚性底基层厚度的变化对车辙控制指标的影响第142-144页
        7.2.4 新疆高温地区控制指标及路面结构优化建议第144-145页
    7.3 新疆Ⅲ区环境下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指标响应第145-152页
        7.3.1 级配碎石层厚度对力学指标的影响第145-149页
        7.3.2 半刚性底基层厚度对力学指标的影响第149-152页
        7.3.3 新疆Ⅲ区控制指标及路面结构优化建议第152页
    7.4 基于新疆不同区划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推荐第152-155页
    7.5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路面结构综合分析第155-169页
        7.5.1 AHP层次分析法简介第155-157页
        7.5.2 基于各气候分区层次模型的建立第157-159页
        7.5.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路面结构综合评价第159-169页
    7.6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71-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2页
附录1 Ⅳ区高温、常温条件下路面结构各指标的对比矩阵第182-183页
附录2 Ⅳ区准则层的对比矩阵第183页
附录3 Ⅲ区高温、低温、常温条件下路面结构各指标的对比矩阵第183-185页
附录4 Ⅲ区准则层的对比矩阵第185-1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吊拉协同主动加固方法的RC系杆拱桥加固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