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阳江市财政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 | 第19-24页 |
2.1 概念 | 第19-22页 |
2.1.1 公共治理 | 第19页 |
2.1.2 财政管理 | 第19-20页 |
2.1.3 财政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第20页 |
2.1.4 财政管理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阳江市财政管理改革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3.1 阳江市财政管理组织构架与职能分析 | 第24-25页 |
3.1.1 阳江市财政组织机构 | 第24页 |
3.1.2 阳江市财政职能分析与管理 | 第24-25页 |
3.2 阳江市财政管理改革内容分析 | 第25-30页 |
3.2.1 阳江市公共财政收入改革情况 | 第25-26页 |
3.2.2 阳江市公共财政支出情况 | 第26-28页 |
3.2.3 阳江市公共财政决算管理改革 | 第28-30页 |
3.3 阳江市财政管理改革已取得的成效 | 第30-33页 |
3.3.1 公共民生需求逐步得到切实保障 | 第30-31页 |
3.3.2 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 第31-32页 |
3.3.3 财政管理形式不断多样规范 | 第32-33页 |
3.3.4 财政监督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阳江市财政管理问题 | 第34-39页 |
4.1 阳江市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1.1 财政运行缺乏规范性与统一性 | 第34页 |
4.1.2 财政管理重收支规模轻财政整体结构 | 第34-35页 |
4.1.3 财政管理重分配轻监督 | 第35页 |
4.1.4 财政机制管理重经验而轻理论 | 第35页 |
4.1.5 财政管理重平衡轻效益 | 第35-36页 |
4.2 阳江市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4.2.1 财政管理重人治而轻法治 | 第36页 |
4.2.2 忽视了财政治理结构的整体性功能 | 第36-37页 |
4.2.3 财政管理的参与性较弱 | 第37页 |
4.2.4 缺乏对财政治理科学化的认识 | 第37页 |
4.2.5 财政治理的效益理念待完善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阳江市财政管理改革对策及展望 | 第39-45页 |
5.1 构建阳江市财政的民主机制 | 第39-40页 |
5.1.1 健全地方财政的法律保障 | 第39页 |
5.1.2 建立共同参与的民主财政分工方式 | 第39-40页 |
5.2 调整规划阳江市财政治理结构 | 第40-41页 |
5.2.1 构建阳江市财政治理体系 | 第40页 |
5.2.2 实现财政治理的结构化管理 | 第40-41页 |
5.3 规范加强阳江市财政的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5.3.1 实现财政监督的全员化 | 第41-42页 |
5.3.2 规范财政监督渠道和途径 | 第42页 |
5.4 实现阳江市财政的科学治理 | 第42-43页 |
5.4.1 正确认识财政治理理论 | 第42-43页 |
5.4.2 实现财政治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 第43页 |
5.5 促进阳江市财政治理与效益的结合 | 第43-44页 |
5.5.1 树立财政治理的效益观念 | 第43-44页 |
5.5.2 实现财政治理与财政效益双赢 | 第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第50页 |